有一篇据称是“全球最佳幽默故事”的短文,叫《活下去》。其中是这样写的:
在一个晚会上,头发花白但步伐矫健的巴基斯坦影坛老将雷利走上舞台。主持人开口问道:“您是不是经常去看医生?”雷利回答:“是的,常去看。”“为什么?”“因为病人必须常去看医生,医生才能活下去!”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
主持人接着问:“您常请教医院的药师有关药物的服用方法吗?”雷利又答:“是的,因为药师也得赚钱活下去!”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您常吃药吗?”这下雷利说:“不,我常把药扔掉。因为我也要活下去!”台下的哄堂大笑声、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全场爆棚!
这个老头,真是怪了。到医院看病,不是为了自己健康,而是为了让医生能够“活下去”。请教医师怎么吃药,不是为了减少病痛,而是为了让医师能够“活下去”。花钱买回的药,不吃而扔掉,不只是为了让生产药的人赚到钱,而是为了自己“活下去”。
乍一听,完全是逆反思维。细一想,蕴含着深刻道理。作为医生,你不要以为每个病人都是有求于你。如果病人不来医院,自己又怎么能够“活下去”?作为病人,也不要自惭形秽,自己来到医院,不只是看病,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医生、医师和药企“活下去”。这样一想,心就宽了,气就顺了。至于买回的那些药,吃还是不吃,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因为“是药三分毒”,很多的时候,不吃比吃更为有利。
顺着雷利的思路往下想,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原来是那么的重要。
我们扔给乞丐一点钱,乞丐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买路边小贩一点东西,小贩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到饭店吃顿饭,厨师和服务员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到电影院里看场电影,拍电影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给孩子报个培训班,搞培训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在网上经常购物,送快递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到公司里去上班,老板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不想走路的时候打个车,出租车司机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在手机上看点新鲜事,做广告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们天天到垃圾箱里扔垃圾,捡垃圾的人就可以“活下去”……
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原来,我们的举手之劳,可以让那么多的人“活下去”。为了别人的“活下去”,我们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有个叫伍佰的人,几年前写了一首歌,也叫《活下去》。其中的几句歌词,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痛苦也给你,热力也给你,烦恼也给你,你要活下去!就是刮着风,就是下着雨,就是冲着你,你要活下去!就算不可以,就算不愿意,就算为了我,也要活下去!”为了你活下去,为了我活下去,为了他活下去,为了爱活下去,就算不愿意,也要活下去!
长篇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为了这份责任,所以我们要“活下去”。没人鼓掌,也要飞翔;没人心疼,也要成长;没人欣赏,也要芬芳;没人理解,也要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