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近者悦 远者来——美丽城镇建设的苏溪实践》这本报告文学的集子,我的心头一喜:义乌市的苏溪镇,简直就是我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样板和“模范生”!它让我们国家的特色小镇建设从学术理论的研究讨论迈向现实案例的建设打造。
城镇一级通常处于经济运行体系内资本、技术、人才要素流动的末梢,自主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特色小镇虽然是微型产业集聚区,但是如果建设成功,可以在提升城镇能级、增加吸聚生产要素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这些年,中国大地上的特色小镇建设方兴未艾,各种金融小镇、科技小镇、文化小镇、旅游小镇等的建设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其中也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小镇,例如杭州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富兴的毛衫时尚小镇等等。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其实一些地方的小镇徒有虚名,存在产业培育缺乏链条、人口集聚缺乏磁力、城乡融合缺乏通道、政府服务缺乏机制等系列问题。
从发达国家与地区以及国内各地的实践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化、城镇化十分重要的途径。通过特色小镇,城市的科技、资金、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加快了向外界辐射的速度,如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斯坦福大学边上的风险投资小镇,德国的乌泊塔小镇,日本的柯南动漫小镇,加拿大的倩美纳斯壁画小镇,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等等。同时,由于各种配套设施的不断迭代升级与日益健全,特色小镇又成了人们日常幸福生活的综合乐园,如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格拉斯小镇、戛纳小镇以及瑞士的沃韦小镇等。
《近者悦 远者来——美丽城镇建设的苏溪实践》用实实在在的事实告诉读者,特色小镇是一种特别适合集聚特色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由于首先是产业的平台,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苏溪镇为义乌高新园区主战场的信息光电产业发展成就表明,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各种优势的构建,应该是高度社会化、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结果。任何产业的核心产品都需要构筑起一条上下游配套产品比较健全的产业链,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群。义乌光电光伏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这样的产业生态群落。虽说它的发展可以形容为“无中生有”,但实际上应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因为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能够为产业的形成实现效率最高化、成本最低化、优势最大化。
其次就是注重优化政府服务。《近者悦 远者来——美丽城镇建设的苏溪实践》告诉人们,光电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在苏溪镇乃至义乌市茁壮成长,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明确定位,瞄准特色产业。我们知道,义乌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城市,缺乏各种资源,但义乌崛起了闻名世界的小商品市场,现在正全力推进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当地的党委、政府一以贯之地实施“兴商建市”战略,可谓始终不渝。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没有在战略目标的执行上动摇过,而是不断充实战略的内涵并扩大其外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培育光电光伏产业过程中,义乌市信息光电高新园区、苏溪镇政府等,一方面紧盯着这个新兴产业目标,以项目为追求的“梦中情人”,克服艰难困苦,并且百折不挠,凭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时时刻刻“想”,分分秒秒“抢”,终于赢得了“梦中情人”的“芳心”,让项目“嫁”到义乌来。另一方面,义乌十分注重健全机制,优化服务手段。书中也写到了,信息光电高新园区的建设在刚开始时也有过波折,曾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高新园区与苏溪镇分开设置、各司其职,形成了适宜的工作机制。双方协同作战,以无微不至的“店小二”服务,营造出优良的营商环境,让历尽千辛万苦招引到的项目高高兴兴地“嫁进门”,甚至是“生儿育女”。
《近者悦 远者来——美丽城镇建设的苏溪实践》还告诉人们,特色小镇建设是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通道。《村与镇行进中的壮美》《这里的诗近在眼前》等文章,用文学的视角剖析了徐樟塘、月白塘、楼下张、胡宅等村庄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慢养龙祈美丽乡村精品建设”构筑诗意生活环境的方式。这样看来,苏溪镇的产城融合已经形成自己创新创业与生产生活相融合的“生态绿色宜居、宜游、宜业综合体”,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营造出强烈的“小镇是我家”的心理归属感。
说到这种归属感的营造,莫过于对小镇文化生态群落的培育和塑造。通读该书可知,苏溪镇的孝义文化、诗意文化、书院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十分具有特色。文化是构成区域精神内涵的基因,是区域社会价值的核心,是城镇品质的象征,展现出的独特城镇魅力,是营造优良的创业、工作、生活、休闲、学习、消费等环境的有力催化剂。
苏溪镇的实践表明,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开展的美丽城镇建设,用“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人文美、治理美”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做好了服务城市、带动乡村两篇文章,构建起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完全可以说这些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十分重要的创新举措。
眼下,浙江正加紧实施“百镇示范、千镇美丽”工程,美丽城镇建设如火如荼。我期待更多的特色小镇能够成为样板和“模范生”!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