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近。身在寒风呼啸、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的北方,突然收到家乡亲人寄来的一件快递。打开一看,哇!是一整箱各种口味的麻糖。
我赶紧剪开密封的塑料袋,一股甜香扑鼻而来。顿时,这来自家乡的味道,如同热血暖流,涌入了我的周身。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家乡义乌切麻糖过年的情景。
记得那年我十一岁,上小学四年级。外公和外婆上了年纪,需要有人陪伴。在黑龙江工作的父母,决定让我回家乡义乌上学,也好与外公外婆相互有个照应。
这年腊月,天气已转寒冷。但义乌农村过年的氛围却一天天热闹起来。家家户户爆大米花,洗晒芝麻、花生仁,买红糖等食材,热热闹闹准备切麻糖,忙过年了。
记得那天是腊月初八。外公和外婆起了个大早,准备好柴,以及爆好的米花和花生米、芝麻等食材。等来了早些天约好的麻糖老师傅。麻糖师傅将家里几个人做了分工,外公外婆给他当下手,我负责添柴烧锅。水烧开后,只见师傅将一小盆红糖倒进了锅里,用宽大的锅铲不停搅动,熬制着糖稀。一会工夫,锅里就飘出红糖的甜香。当糖稀变成酱红色时,师傅将爆好的米花、芝麻倒入糖锅里,并用力快速翻拌,尽量让每粒米花和芝麻都粘匀糖稀。
锅灶旁边,两条四脚长板凳,架起一块案板,上面早已放好一寸多厚、一米见方的木制方框。师傅将拌均匀的米花芝麻快速铲入方框内。先将方框四只角填满,然后将米花摊平,手握木滚用力压实压平。用直刃长刀,依尺板切成长条,然后再切成薄片。不到十分钟,一槽麻糖就制作完成了。
我看着师傅麻利的动作,闻着麻糖甜香,不知不觉嘴角早已流下了口水。外婆从师傅刀旁,拿来一块刚切好的芝麻糖递给我说:“趁热吃,格外香。”我掰下一片放入口中,果然又甜又香,柔软酥松。这是我第一次吃自家做的麻糖,也是储存在我记忆之中家乡麻糖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东北生活这些年,每逢过年,家乡的亲人们都要寄麻糖给我作为过年思亲的礼物。而麻糖作为家乡传统手工产品,也是过去百年和现在义乌人过春节时,每家必备的自制茶点食品。
在我的记忆中,切麻糖就像过年的一种仪式。家家在年前都要操办。其实,这种仪式感,是在过去上百年的生活积淀中,约定而俗成的,带有明显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文化。
义乌地处亚热带,属于季风多雨气候,是我国最高纬度种植糖蔗的地区之一。从历史上看,义乌三件宝中,就有红糖、蜜枣二种与种糖蔗有关。糖蔗是义乌传统农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作物。红糖也成为了当地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商品,它凝聚了义乌农民上百年的智慧。义乌蜜枣、麻糖、生姜糖等均采用红糖为主要原材料,加上传统手工技艺加工而成的。红糖加工技术,是义乌较早申请保护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特殊的历史阶段,红糖还承担起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义乌人经商的历史,最初形成于清代末期。为了生计,人多地少的义乌农民,从事起“鸡毛换糖”的营生。说起来,这也是因为有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红糖传统文化,就没有鸡毛换糖的经商方式,就不会有今日的小商品市场,也不会有义乌今日之辉煌。
如今,麻糖作为蕴含着义乌传统文化的商品,一步步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走向了产业化。每次有亲朋好友从义乌来东北,麻糖也是必带的“礼品”。作为家乡的特产,馈赠给东北的单位同事、邻居和亲朋好友,不仅轻便好携带,而且好吃又有意义。
品味着义乌麻糖的甜香,沉浸在舌尖上家乡的味道之中。伴随着儿时的记忆,我也迎来了人生花甲之年。切麻糖,就像把义乌传统农耕文化与今天的甜蜜生活黏合在一起。吃麻糖,让我品味出沧桑的巨变和游子思乡之情的多种味道。
我爱麻糖,老家的味道!
我爱故乡,甜蜜的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