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齐白石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不少,很多是描述老人如何如何“小气”的。比如说他亲自掌管着家里的量米工具,每次烧饭前都由他自己来量米;比如说他曾将纸币换作金条,贴身收藏,等等。
这些传说大半都是真的,因为不少与齐老有过交往的人,都在不同材料中留下过记录。另外,老人本就出自草根,勤俭是立身之本,别人认为的“小气”,对他来说只是种生活习惯罢了。不过,齐老毕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天性中又有着纯真随性的一面。大艺术家,往往都是性情中人。
1952年时,黄苗子去跨车胡同拜访齐老,正巧,他在门口碰到了邮递员来送信。黄苗子就说自己是齐白石的朋友,顺便将信给老人捎了进去。此时,老人正躺在画室那把老旧的圈椅上休息,从黄苗子手上接过信,竟然非常高兴。原来,这是一封老人等待中的家乡来信。只见老人从圈椅上站起,哆哆嗦嗦地从身上摸出钥匙,打开了画柜的门,拿出一大卷画,爽气地说:“你挑吧,选一张喜欢的送给你。”黄苗子一见老人的神色,知道不是开玩笑,就真的选了一张齐老拿手的群虾图。这还没完,老人又拿起笔,醮饱墨,在这幅画上写说两行跋语:“九十二岁之白石老人,久客京华,梦也思家。时值苗子弟携予亲人书至,此谢之。”
杜甫说的“家书抵万金”,1952年时,齐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黄苗子也在得画之喜中体会到了。
学西画出身的徐悲鸿,十分欣赏齐白石艺术,且对齐老有过不少帮助。徐悲鸿之所以少有门户之见,因为他也是一位性情中人,一位能够敏锐感知他人悲欢的坦荡赤子。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曾经记述过这样一件事。1943年,徐悲鸿在成都举办画展。结束那天,他俩一起坐马车去游玩,到达地点后,马却累得直喘粗气,马夫心痛地抚摸着马背安慰它。徐悲鸿见此,付过车钱后,也上前抚摸马背,还深情地对马说谢谢。之后,他又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幅《奔马》送给车夫。车夫不知所措,廖静文解释:“这是一张画马的画,送给你。”马夫接了过去,一见果然画着匹精神抖擞的好马,才相信客人刚才抚马背的举动,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他也很感动。
艺术教育之难,可能正在于老师只教得了技法,却几乎教不了情感。而一个对世界麻木不仁、没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却是无法成为大艺术家的。冯唐说:“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笔者相信,这个“少年”,就是能始终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大艺术家。
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