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延伸阅读>>>


近年来,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奋力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发展,实现了全市民政事业新的发展和进步。

民生保障精准有力。我市持续聚焦群众关切,把保基本兜底线作为民政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提供便民服务。不断强化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我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于1997年,为全省首批“低保规范化建设示范市”。在金华市域内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率先消除“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全市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10800元,位居金华市第一,2016年至今累计发放低保金近15300万元。全省率先实现救助审批权限下放,通过“一证通办”“一窗受理”“一站审批”“全市通办”实现申请“零跑腿”。核对信息涵盖24类部门信息73家银行,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本地银行的金融财产核查,审批精准高效。低保认定后水电费减免实现无感智办,幸福增收岗行动实现低收入家庭“虚拟就业幸福增收”。全省首创“一站式”医疗救助,实行市内医保定点医院和省内异地同步结算“两位一体”的“一站式”医疗救助模式。全省率先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试行办法。出台《义乌市特困人员个人财产管理办法(试行)》,加强特困人员个人财产管理,做法被全省推广。出台重残重病单人施保和渐退期制度,再次扩大低保范围并确保稳定脱贫。不断完善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切实提升困境儿童每月基本生活费保障,目前已达1982元,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建成投用金华市域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儿童福利中心,其打造“社会+机构+家庭”三位一体儿童关爱体系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民政系统会议上做典型汇报。

养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我市在金华地区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持续多年将养老保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全市财政已累计投入11.7亿元,加快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高标准开展养老机构建设,按三星级标准建成养老服务机构9家,确保每个镇街至少1家(稠城街道除外),养老床位6818张,同时积极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引进上海佰仁、南京瑞海博等专业团队运营,在省内率先实现机构养老全面社会化。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网基本建成,以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引导,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69家,为400余人提供护理技能培训,构筑起“1+14+N”居家养老服务网,为全市2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6%(除有机更新的49个村居外)。为近3000名90周岁以上高龄居家老人,每月提供4个工时或8个工时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为60户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包括居家通道、卧室、卫浴等方面的提升改造,提高居家养老的安全度和舒适度。

社会治理活力不断彰显。2019年,我市建成3家省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示范点;义乌市社会组织总会成立。社会组织能力不断提升,疫情期间,发动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抗疫、复工复产,3家社会组织获评金华市“最美战疫志愿组织”,1人获评“金华市十佳最美战疫志愿者”。广泛开展“百家社团进社区”主题活动,发动110余家社会组织和稠城街道、江东街道的28个社区达成共建协议,深入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群众自治,发动含少数民族、外商在内的14支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乐众惠民”“公益集市”等志愿服务,年均举办活动200余场,鸡鸣山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新“党建+社会组织扶贫帮困”机制,我市联合汶川县建立“一个中心、六个站点”帮扶平台,2019年以来全市各社会组织为西部对口扶贫捐资1315万元,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等在汶川开设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羌族等少数民族贫困户在家就可每月增加2000元收入。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立足“三服务”,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幸福感。深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困境儿童补助、老年人优待证无感智办”“收养登记一件事”“婚育户一件事”“养老机构入住联办”等改革,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其中率先全省开展的“逝者身后一件事”改革试点工作,得到了省领导批示肯定。创新反家暴机制,率先全国建立了涉家庭暴力人员婚姻登记可查询制度,有效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发生,为构建和美家庭、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被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报道和肯定。发动、协调各社会组织为被拘留人员搭建起“阳光帮扶”工作室,成为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公益互助帮教平台,阳光帮扶活动受益人员已超过3200多人次。慈善事业稳步发展。义乌慈善发展指数达到81.02分,慈善基地建设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牵头组织开展“百家社团进社区、文明实践志愿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暨社会组织进社区主题活动,动员和引导110余家社会组织和28个社区达成共建协议,深入社区参与文明创建、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等公益实践,为基层群众提供爱心帮扶、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40余项志愿服务。今年疫情发生后,全市慈善组织捐赠款物超过3490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抗疫工作,过去一段时期我市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创新“党建+社会组织扶贫帮困”机制,深度推进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2019年以来,全市各社会组织为西部对口扶贫捐资1315万元。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已与60多个县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往贫困地区发放来料加工订单超300多亿元,带动了500多万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业务辐射至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中西部以及河南、安徽、陕西、湖南、江苏、四川等30多个省(市区)。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2020-11-1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9732.html 1 3 延伸阅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