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收藏

匾额收藏:一匾一乾坤 述说千古事

各式匾额琳琅满目。

立体雕刻九龙的御赐牌匾“恩荣累叶”。

书页形状的“守愚”牌匾。

“学到知命”牌匾传递古人“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特征。

光绪年间的“护国保民”牌匾。

医匾“华佗再世”。

▢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中国传统建筑中,匾额是必要的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也是一栋建筑的名片。作为匾额文化的发源国,中国的匾额文化由来已久,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悠悠时光长河中,有无数古建筑消散其间,但牌匾却在经历风雨后遗存至今。今天,就请跟随笔者的步伐,来到义乌古玩街,寻找失落已久的匾额文化。

古建筑之魂

走进管晓建的藏室,宛若走进一座民间“匾额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匾额令人咋舌,上千块造型精致、风格迥异的匾额整整齐齐地悬挂在墙上。据介绍,匾额中的“匾”字古代也可写作“扁”字,《说文解字》中对“扁”的解释为:“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匾额将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过去匾额在城市和乡村都被非常普遍地使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其他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管晓建介绍,匾额按其性质来说,比较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堂号匾,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庆余堂等;一类是功名匾,这一类通常是作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规范,表彰乡里老师等;一类是祝寿喜庆的,这类匾额数量非常大;一类是在商业发达地区的商号匾,如北京的荣宝斋、同仁堂等;一类是文人的题字匾额,带有文学色彩或是座右铭式的匾。此外,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圣旨匾,上面誊写的都是皇帝的谕旨。

说起自己珍藏的匾额,管晓建滔滔不绝。“这块‘慎独居’是胡适为自己题词的文房匾。”“这方‘文观古今’是张大千为友人题写的。”“这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予下属的‘瑞启湘源’。”……每块匾额从形制到历史人文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令人闻之起敬。让笔者见识到了众多意义非凡的匾额,其中几方御赐匾额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承载孝义文化

“中华自古‘以孝治天下’,义乌更是以‘孝文化’立名。我收藏的这两块孝文化匾额,是中国古代重视孝义的最好例证。”在管晓建的指引下,笔者见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御笔钦旌的“孝子”“节孝”两块匾额。

细观两块匾额,大小结构相似,形制相仿,风格统一。匾额内容都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分别为“上款”“匾心”“下款”,匾心中有“钦旌”字样以及双龙图纹。据介绍,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旌表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是古代统治者推行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更是国家垄断的一种荣誉性权力符号。朝廷通过旌表的方式把国家的权威渗透到民间,将国家意志通过旌表这种活动为民众所接受和承认。因此,获得旌表便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的荣耀,成为人们一生的追求。

联系匾额中的上下款,我们得知“孝子”匾额是嘉庆元年由嘉庆皇帝御笔亲书旌表生员陈元英所立,“节孝”匾额则为陈柯氏而立。两款牌匾中都有浩浩荡荡的“人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既然能得到当朝帝王的旌表,又受到各级官员共同立匾,这等荣耀必定是一般的孝行所不可比拟的。这两位陈氏先人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被旌表呢?在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管晓建考证,在《漳平县志(道光)》卷八——人物志孝友篇中详细记载了生员陈元英的孝行:陈元英是当时的一个武庠生,生性孝顺,其父亲患眼疾瞎了一只眼睛,元英每天清晨起来以后都以舌舐之,千方百计到处求医问药,持续三年有余。一天晚上睡觉时梦到一位老人手执金钗为他的父亲治疗眼疾,三日之后他父亲的眼睛就复明了。另外,当陈元英的父亲过世之后,他也依然恪尽孝道,日日焚香祭拜。陈元英的种种孝行,在当时成为一桩美谈,影响深远,甚至引起了当朝皇帝的关注,亲自旌表其为“孝子”。除孝子之外,古代节妇也是重点旌表的对象。《漳平县志(道光)》卷八——人物志节孝篇中记载陈柯氏是庠生陈元蓁之妻,二十四岁时丧夫且膝下无子,却立志守节,将家族子弟视如己出,对亲人也都恪尽孝道,一生都为其丈夫守节。

同一家族中同时有两人获得嘉庆皇帝的钦旌,这对于陈家来说显然是无上的荣耀,从侧面也能反映出陈氏家族家风的严谨。

御赐尽显尊贵

除以上两方盛赞孝义的匾额外,一方精雕细琢、霸气尽显的“恩荣累叶”匾着实令笔者震惊不已。这个匾红底金字,边框装饰有立体镂空雕刻的九条龙,中间写有“御赐”二字,右侧写“光绪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左侧写的是“记名提督补授贵州古州总镇萧肇富之母萧黄氏立”。管晓建赞叹,他二十多年来收藏的上千方匾额中,没有比它更精致的。匾额由整块原木打造,边框全部采用镂空木雕,并贴以金箔,匾额上的字体也全部描金,可见其奢华富贵。而追溯这块匾额的来源,笔者更为其背后的故事动容。

光绪年间粤地匪患猖獗,提督张文德奉命剿匪,在广西林安大保山将匪首擒获,在剿匪过程中萧肇富厥功至伟,被皇帝御赐亲赏,而后日夜操劳勤奋练兵。光绪九年五月十六日,萧肇富积劳成疾,卒于古州镇总兵署任上,终年41岁。萧肇富去世后,清廷下旨表彰他的功劳,予故前任贵州古州镇总兵萧肇富议恤,即抚恤其家属,允许扶灵柩返乡安葬。为表彰其立下诸多军功,朝廷决定给他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分别诰封、诰赠一品荣誉,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的一次封赏。

“恩荣累叶”这块匾额由光绪帝赐予萧肇富的母亲,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太平盛世、皇恩浩荡;二是旌表萧肇富母亲教子有方,让世人皆向萧黄氏学习,为国家培养人才。

一方匾额即一段历史,更是社会民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收藏一块牌匾,而是在记录历史。”管晓建表示,一栋栋古建筑在历史车辙中消弭,但牌匾却作为他们的名片流传至今,让我们从细微处窥见历史的一角。发掘匾额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神奇传说才是收藏中最大的乐趣。

2020-11-10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6832.html 1 3 匾额收藏:一匾一乾坤 述说千古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