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家,忽然想起应该去村小看看了。从村小毕业后,真正意义上回村小看看是没有的,虽然村小就在我们村上,离我们家也只有一里之遥。
母亲告诉我,村上的小学早就搬迁了,搬到一幢新建的,漂亮的房子去了。母亲问我去哪个村小。
我回的村小当然是以前我读书时的村小,因为在它那里我才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母亲接着说,原来的村小还在,只是不再是学校了,学校搬迁后,村里把它买给了村上的几户人家当住房了。
但我还是想去看看,毕竟我在这里生活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六年小学生活。
从家的后门出来,在巷子里穿梭。巷子是原来的巷子,人却不是以前那个活蹦乱跳、无忧无虑的人了。每个幽深的巷子都留下过上学的足迹,如今这些足迹早已难觅,对成年的我,这些长长的巷子也显得十分逼压,有种呼吸困难的感觉。
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伫立在村小的门口了。红砖砌就的围墙还是原来的半包围结构。围墙上挂满了丝瓜的藤条,柳树长长的枝丫也从围墙里向外溢出。大门紧锁着,或许是住在里面的人家出去干农活了。
透过两米来高的围墙,我只能看到学校的主楼的屋顶,黑瓦粉墙依旧,只是红漆的大门早已斑斑点点,像垂老妇人的脸。
这就是我的母校,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当我站在它面前时,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涌上心头。近二十年过去了,那个曾经背着花布书包的小孩子现在已经是站在三十岁的门槛。那个曾经被老师批评或夸耀的孩子如今也在批评和夸耀他的学生了。
回溯到二十余年的门口,谁能遥想这里出去的每一个孩子的命运?就是和我一起的同班同学现在也是天各一方,有的已是阴阳两隔了。
学校的主楼孤零零地立在围墙之中,曾经热闹的教室、操场、楼梯口静悄悄的。学校四周也由于房子无人居住而日渐寂静。没有孩子的地方,世界将会是一片荒漠。新的学校建起来了,这里的老师孩子都高高兴兴的搬走了。新的地方产生了,谁还会眷顾老旧的地方?眼前这座学校是寂寞的,它送走了一拨一拨的孩子后,最后留给自己的却是孤寂与荒凉。
楼还是原来的楼,门还是原来的门,窗还是原来的窗,楼梯,扶栏,操场依旧,只是岁月都给他们笼上了一层碳漆,教学楼也像一个老妇,在斜阳下,曾经的亮丽青春一步一步离她远去。
童年最可忆。最忆的应是小学灿烂的时光,站在村小的门口,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教学楼最左边一间的一年级读到最右边的五年级,期间的学习生活是漫长的,可又是多么的短暂,短暂得如过眼云烟。曾经的同学不见了,曾经的老师也纷纷离开了,即使在新的校区,教过我们的老师退休的退休了,年轻的也都转校了。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怀旧的情节。每个孩子离开母校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在曾经待过的地方留下记号,或是在墙壁上刻下自己名字的深深痕迹,或是在相伴多年的书桌上留下重重一笔墨迹。这都是一种怀旧,期待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回来,回来能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一个人最熟悉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的名字了,所以学校里桌子上、墙壁上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些名字。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破坏,潜意识里或许也是一种怀旧。
只是能够在回来找寻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在滚滚红尘中,一次短暂的回眸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如今我回来了,可挡在我面前的却是一把厚重的锁。我只能够从门缝里透视曾经的一切。我感觉自己是没有母校的人了。当你站在母校门口的时候,迎接你的是一把锁或曾经的母校已改作他用,你会感到很沮丧。
或许,母校只能生活在记忆中,找寻母校的过程永远会是一次伤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