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这条老街行走时,世俗或俗世几字一直伴我挥之不去。我没有在这条老街吃过早餐,也没有在这条老街吃过晚餐。只不过因为访问这里的一位商户,因我感觉耽误了她的生意而过意不去,就买了些售卖的东阳粉干。
假若给这条名字就叫“老街”的老街贴个标签的话,“世俗化”或许恰到好处。
那是几年前的中秋时节,依然感觉到“秋老虎”的热。因在这里休假,我们几次早晨或者傍晚凉爽时,从下榻的日信酒店走在这老街里。
它就是义乌廿三里中心老街。行走在这条世俗化的老街,好像阅读一幅徐徐展开的市井文化浮世图。
这是一条我梦中的俗世老街。廿三里人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干起了“敲糖换鸡毛”的营生。据考证,义乌的商贸文化起源于廿三里的这条老街。这让我这个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人很感兴趣。虽然现在繁华褪尽,但幸运的是,廿三里老街的建筑格局基本上还保存完整。
老街临溪而建,分上、中、下三段。看了一下门牌号也只有150号左右,由南向北,逆水而行,当地人谓之锁住风水,肥水不外流。老街两旁有一些窄窄的巷弄与老街相通,有的为骑马弄,居民多分布在街巷内或盘溪而居。房子以木结构为主,沿街店面有上百间。排门店屋、中街的元帝庙、著名的火腿商号“金永和”廿四间头等都依然还在。
印象深刻的是老街25号吴可夫民居。据说是由国民党军官吴可夫建造的,原名盘溪小筑,俗称洋房屋,是一幢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西式小洋房。这一建筑曾作为义东区委,廿三里派出所办公场所,现大门上首“敬爱毛主席万寿无疆”“为人民服务”等字依稀可见。
廿三里老街是世俗的。古朴与自然、幽静与繁华、忙碌与安闲……这些都在那毫无掩饰地存在着,如褪去铅华的她,已经不在意你去看望或者是不去。
如今老街的生意低调、不张扬。一爿爿门面不起眼,不装修,多没有门楣上的大字招牌。 闲行于义乌廿三里老街,两边破败的建筑已很难诉说它昔日的历史,两边商铺不温不火的生意已不能和当年的繁华相联系,也正是如此,却又多了些悠闲的气息。
一位妇女,听到有人进入老店铺,便从里边现代化的楼房走了出来。她很热情耐心地讲述,还为我写下店铺门楣上模糊的字迹:黄协和。这间老街71号灯笼铺里,至今还保留着很久很久以前高高的柜台。延续了几十年的老式理发仍在悠哉地生存着。令人惊讶在这条老街上,这样的店竟有三家。理发店里依旧有老年男子来理发、刮脸,师傅也是老年人。顾客身下的理发椅也是老古董了,市面上还真是看不到。我想,这样的老式理发店,也只有那些念旧的中老年人才会来了。
在这条老街,时间仿佛停留在了几十、上百年前,磨刀、杂货店、缝纫裁衣……存留着很多古旧的手艺活或文化。
老街由于年久失修,沿街建筑等遗存逐渐破损,有的屋子已经人去楼空,多数房屋除开店外是外地打工者租住。看起来,他们也在他乡怡然自得。那少妇推着婴儿车、那无忧奔跑少年的影像,虽然他们未必是未来老街的主人,却给老街带来生机和欢笑,给了我们冲击和安慰。
在现代经济开发的浪潮中,廿三里老街迟暮的躯壳也许灰飞烟灭。但愿它的魂灵和旺盛的人气不会衰朽,希冀在天地间和人心中,永恒地保留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