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在手机App下单后,系统实时提交生产计划;智能调度系统开展智能排产,实现砼车、泵车在线匹配;在智能化生产之外,系统还对成品自动取样、检测……走进重庆建工南部混凝土有限公司调度中心,只见所有订单、生产、质检、物流等信息均集纳在一块大屏上,老行业“新智造”令人印象深刻。
“过去行业内‘生产靠吼’‘检测靠手’,难以摆脱粗放、原始的刻板印象。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上云’,我们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公司工人减少24%,运输与泵送效率提高21%,产能利用率提升32%。”重庆建工南部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富春说。
这家企业的变化,是重庆传统企业“上云”推动精益生产的缩影。近年来,随着要素价格攀升,一些工业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向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要效率,成为重庆众多工业企业的转型突破口。重庆市经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重庆已累计有5.5万户企业“上云”,不少企业从中获益良多。
作为具有20多年汽车电子生产历史的重庆集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原先颇为传统的生产方式而困扰:小小的电子主板有时需贴上千个电子元器件,误差更需控制在极小范围,效率大受影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通过“上云”并应用工业互联网,依托标识解析技术实现“一物一码”,不仅提高了生产操作准确率,更减少了2/3的生产时间。
不止于生产过程,一些企业还将供应链、服务链聚合在“云端”,带来效率变革。位于永川区的摩托车企业——重庆安第斯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原来苦于供应链管理。“以前我们通过电话、传真等向供应商下达订单,费时还易出错,‘上云’后供应链全部线上管理,物料库存明显降低;200多家供应商也无须每月到厂对账,双方的工作效率都明显提升。”该公司总经理李春东说。
依托数字化技术,产业链资源也可在“云端”轻松获得,极大便利了企业生产经营。在由重庆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主导开发的公鱼互联平台上,企业可线上集中采买大宗建材、在线下单“找车”、便捷获取供应链金融支持……这一平台为行业企业链接各类资源,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企业痛点,上线后迅即成为备受青睐的“生产服务商”。
企业加速“上云”,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硬核”支持。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汇聚多方资源建立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企业“上云”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迄今重庆已入驻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197家,其中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60家、工业大数据服务商38家。
在重庆南岸区,当地与阿里云联合打造的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沉淀大量细分工业领域的解决方案,未来将服务4000家重庆企业。依托该平台,重庆工业企业将形成智能设备互联、智能计划排产、智能生产协同、智能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
“现在,传统制造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更坚定了‘上云上平台’的决心。今年以来,联系我们接洽相关业务的企业明显多了起来。”重庆飞象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穆金刚说。
新华社记者 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