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省公安厅原副厅长贺电所作《平安经》引起网友热议。此书内容浅陋,思想贫乏,毫无新意,类似游戏之作,却被大肆吹捧,还由多家省属机关单位共同主办朗诵活动。有关方面正在查处此事,当事人已做出检查。
官员写书出书这个事,历来是有争议的,褒者有之,贬者也有之。依我管见,这事也不能一概而论,司马迁写《史记》,韩愈写《韩昌黎集》,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戚继光的《武备新书》《纪效新书》,曾国藩写《求阙斋文集》《读书录》,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并流传后世。因而,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出书,多多益善,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当然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
怕就怕有些滥竽充数的官员,肚里无货,却又喜欢附庸风雅,不学无术,却爱装作博学多识,利用职权方便,出点顺口溜水平的诗集,或秘书代写的工作报告汇总,或东拉西扯、东摘西引的文化垃圾杂烩。那影响就坏了,倒了大家胃口不说,还败坏了官场风气。
在官员出书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的做法颇值得借鉴。开创了盛唐贞观之治的唐太宗,立德、立功,都很圆满地做到了,也就差个“立言”了。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表奏请编辑唐太宗文集。但太宗并不领情,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辞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章,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意思是说,我的治理如果有益社会百姓,姓名自然会不朽;如果乱政害民,即使出了文集,也只能贻笑后人。梁武帝父子、陈后主和隋炀帝都有很多文章,不是很快身死国灭了么?
唐太宗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很清醒明智,不愧为一代明君令主。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太宗文集”,皇皇巨著,于“立言”上小有遗憾,以至于被评为“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其历史功绩却一直被人们传诵。他所开创的盛唐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峰。
当然,如果唐太宗也出一本文集,那是很简单的事。不用他写一个字,操一点心,下属就会把编辑、印刷、发行,安排得妥妥帖帖,最后还得给他一大笔稿费。说不定还要组织研讨会,朗诵会,这也正是《平安经》出版后的套路与模式。
说实话,唐太宗若是出文集,还真是大有价值。他的治国方略,用人心得,他的历史观,创业论,他的心路里程,雄伟抱负,都值得大写特写。人家身后毕竟有一个大唐盛世在那立着呢,那经验是怎么总结都不过分,理论怎么升华都有价值。可我们某些官员呢,政绩不突出,作为不明显,却勇气十足地比着在出书,把秘书写的各种发言稿往一块儿凑凑,就敢往出版社送,也不怕“终贻后代笑”。
再说句扫兴的话,那些出了大厚本文集的官员,恐怕连“终贻后代笑”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那印刷精美的“大作”,虽被强行摊派销售到下属单位,但大多都是无人问津,没开包就进了废品回收站,无声无臭,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根本就不可能传之后代。
况且,为官一任,当立实事求是之志,去哗众取宠之心,扎实工作,服务民众,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那比出多少本《平安经》都重要,都有价值。而且,“文章千古事”,出书这事还不能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了,弄不好真的就会“终贻后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