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渔斋 文/摄
提起老舍,我们首先会想到他是位作家,是位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不朽作品的大作家。其实,老舍先生还是一位顶尖的收藏家,单说书画这一项,老舍夫妇前前后后曾经拥有过100多件齐白石作品。所以,如果我们以“收藏家”的角度切入来走近老舍,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1
首张画买的就是齐白石精品
青年时老舍就一直喜欢收藏书画,但从没花过钱,原因是他有很多书画界的朋友。大家常在一起聊天,自然就会聊到美术。老舍也经常写点美术评论,或给画家朋友的画册写个序言什么的,秀才人情纸半张,朋友难免会送一些书画请他“雅正”。老舍总是郑重其事地将朋友的赠画挂上墙,当作最好的装饰物。
第一次掏钱买画,就是买齐白石的。1933年,老舍尚在齐鲁大学教书,就请作家朋友许地山向齐白石求画,当然是照价付款。结果,齐白石就画了一张十分精彩的《雏鸡图》。画的右上角,是一个打开了笼盖的鸡笼,一群小鸡,争先恐后地跑出来,有的单耍,有的三五成群,总共竟然画了18只之多!齐白石还为其他人创作过类似作品,但似乎都没有这张精彩。
在这儿,我们就不得不佩服老舍托许地山买画的高明了。作家许地山,与齐白石住得很近,更重要的是,他很懂书画艺术,与齐白石先生过往甚密。我们不难想像,许地山代老舍求画之时,肯定要将买主的情况好好地介绍一番。齐白石是个明白人、细心人,文化人敬重他,喜欢他的作品,他总会倾情创作,投桃报李的。
2
“老舍画廊”留风雅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进北京工作,居住条件也有了改善,这下子,老舍将更多的书画挂上了墙,不仅定期更换,更经常邀请好友共同赏玩。
由于老舍夫妇交友甚广,且多是艺术界知名人士,他家上墙的书画作品,多是名家力作,尤其以20世纪以来中国画作品最为突出。老舍夫妇以传统文人雅集的形式,将中国文人的古风与雅趣体现到了极致。长此以往,他们的客厅,在京城渐渐地有了“老舍画廊”的称号。当然,此画廊只赏画,不卖画。
汪曾祺曾在《老舍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
从老舍喜欢雅集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十分愿意与人交流艺术的。那些来家的客人,面对满墙字画,自然会与主人一道品评、一起欣赏。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自己并不会绘画的老舍,其赏画鉴画的水准,自然会一天天增长,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反观我们周边,很多人却常常自以为是,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讨教。结果搞了几十年“收藏”,却弄回了一大堆赝品。对比老舍,岂不愧哉!
3
从构建“个人美术史”高度去收藏
正因炼就了火眼金睛,老舍对齐白石作品会一见倾心、终身迷恋,也就不难理解了。
1950年之后,老舍先生得以结识齐白石先生本人,他对齐老的艺术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当然,这里有他夫人胡絜青的功劳。早些年,齐白石的几个儿子准备考大学,胡絜青给他们补习过语文。胡絜青还是一位美术爱好者,1950年时,她正式提出想拜齐白石为师,齐老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老舍夫妇经常去拜访齐老,观看他作画,陪他聊聊天,关系日益密切。
老舍开始刻意收藏齐白石的佳作,荣宝斋、和平画店等,都是老舍的寻宝地,每见齐老佳作,立马拿下。当然,有时也向齐老当场求画,据老舍女儿回忆,老舍给的润笔费,往往比齐老的标价略高,这让老人特别高兴,认为是抬举他。另一方面,由于胡絜青学习特别认真,且经常要替老人办理一些与钱财相关的重要私事,老人也格外关照她。拜师之后的短短5年间,胡絜青得到了老人赠送的三四十张精品,没有一张重样,而且多写有“赠予絜青女弟子”这类的题词。
所有这些作品,装裱后,全部由老舍先生亲自保管,且在画轴的签条上题签,“分门别类”收藏。
老舍夫妇收藏的齐白石作品,几乎将老人各个时期、各个门类的代表性作品,一网打尽,构成了高水平的齐白石“个人美术史”。
另外,老舍还收集过京戏名伶的绘扇,多达163把,也构成了一个专门系列。从中不难看出,对于书画收藏,老舍的站位是很高的。
4
“命题作画”得珍品
齐白石作品,有一幅知名度特别高,就是《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上过国家邮票的作品,正是因老舍请求齐白石“命题作画”而诞生的。
这并不是老舍首次命题求画。
1951年时,老舍以自己钟爱的清末诗人苏曼殊的四句诗,“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带雪红”,向耄耋之年的齐老求画。齐老欣然允诺,他以春、夏、秋、冬为景画出四张精品,每幅画都题上苏曼殊的诗句,并题上“老舍先生清属”等字句。这几张作品,也正是汪曾祺欣赏过、让他念念不忘的“四幅屏”。
一回生二回熟,老舍再以诗句求画时,内容就更难了。其中有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和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等。几天后,齐白石如约交画,几幅命题作品让老舍喜出望外。《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中没有直接体现青蛙,而是借由溪流中的几只小蝌蚪来表现,但是观此画时,蛙声、水流声却仿佛回荡在人们的耳边。
2011年,老舍当年向齐白石求画的原信曝光,大家才知道,老舍的“求画”,不仅仅是出题、付款这样简单,比如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边上,老舍以红色毛笔写道:“蝌斗(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原来,这张佳作的背后,有着老舍的创意与智慧呢。
在“凄迷灯火更宜秋”诗句边上,老舍这样为齐白石提供构思:“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结果齐白石完全接受了老舍的建议,在这幅画中,画面上只有一盏灯火和一片黄叶,整幅画三分之二的空间留白,将中国画的意境美表现得十分完美。
5
让藏品发挥更大社会意义
老舍夫妇,一生藏品如此丰富,后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们的答案是力争让藏品发挥更大社会意义。
后人将老舍夫妇收藏的最好的作品,包括《蛙声十里出山泉》《凄迷灯火更宜秋》,以及按苏曼殊诗句绘就的“春、夏、秋、冬”四景等,都捐给了中国作家协会,长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之所以不捐给中国美术馆或国家博物馆,老舍子女考虑的因素是这批美术作品多以文学诗句为内容,且是一位作家点题而由美术家完成的。
另外,后人也将一些藏品进行了公开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在老舍事业上:捐给老舍文艺基金会,用来颁发老舍文学奖;捐给中国老舍研究会,用来召开老舍学术研讨会及出版研究专著;捐给老舍纪念馆,用于举办和开展各项与老舍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如今不少艺术家、收藏家逝世后,家人为财产分割闹上法庭的事屡见不鲜。反观老舍后人的做法,可以显见老舍施行的成功家教,他让后人学会了欣赏艺术之美,学会了追求更大社会意义。
作为一位收藏爱好者,如果能从老舍的“收藏经”,进而学习到他的“教育观”,再进而感悟到淡泊钱财的“人生观”,岂不是所得甚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