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打破科技成果 转化“孤岛”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助力企业解难题

▢ 全媒体记者 王婷

本报讯 “300万元,上‘揭榜挂帅’,值!”昨日,在义乌市中力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企业相关负责人王国保正和浙江理工大学技术专家激烈地讨论着新产品的开发。

如何更环保,一直是纺织服装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技术坎。在前不久义乌“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活动上,中力工贸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市科技局的推荐下,和其他99个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难题,一起面向全球“张榜公布”。作为以纺织染整为特色的百年工科高校——浙江理工大学揭下了中力工贸这张“榜”。

自“揭榜”以来,浙江理工大学技术专家就进驻攻坚。双方将在多年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引进高端自动化加工设备,通过技术攻关,研发并建立最新有机硅新材料绿色高效生产线。

“与目前国内同行对比,该生产线将提高能源与物料的循环使用程度,降低原料化学品的消耗,提升加工过程的绿色环保。此外,其开发出来的水性多功能有机硅新材料可以复配出系列功能性高端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王国保介绍道。

技术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难题。“企业遇到技术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科学家有本领,却不知道哪里有用武之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信息鸿沟”,想破解这一难题,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近年来,义乌引进了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4家高校来义建设技术转移中心。

“实验室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可能会存在断层,学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可以为双方提供完整的商业化辅助。”该负责人表示,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技术转移机构就开始进行筛选和跟踪。通过科技牵线、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挖掘出一大批企业技术需求,同时高校的一批成熟科技成果与企业达成对接合作,推动科技链、产业链、技术链的有效融合。

今年上半年,4家技术转移中心与义乌企业已达成11项科技合作意向,其中7项已签订正式合同,合同金额达324.8万元。另外,中力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达成300万元合作意向,浙江大学与英特来公司达成100万元合作意向,浙江师范大学与商翔网络、淘惠科技等均达成了签约意向。此外,疫情期间,浙江大学依托网络积极开展线上推介,今年3至5月,累计开展22次科技成果发布直播活动,为我市企业与浙大搭建了技术交流新平台。

2020-07-14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助力企业解难题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1499.html 1 3 打破科技成果 转化“孤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