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尔·马克思(德) 译者:何小禾
《资本论》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它的诞生,科学地阐明了资本运动、增值的过程,通过建立“剩余价值”这一天才概念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为工人权利的维护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犹太裔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马克思知识渊博,留下了很多著作,代表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著作,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凝聚了其思想的精华,是人类思想库中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光辉灿烂的理论巨著。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14日首版于德国汉堡,全书按马克思的原计划,共有四卷。马克思只看到《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不过他在逝世前就完成了第二、三卷的内容初稿,后由恩格斯整理完成出版。我们目前讲的《资本论》主要是指第一、二、三卷。《资本论》全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150多年来,《资本论》被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首先了解劳动价值论,这是理解全书的核心。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在于理解劳动的二重性,这里涉及:劳动、(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商品。劳动创造一个有用的东西,这个东西便有了使用价值,劳动此时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这个东西是商品,也就是能交换,此时便有了交换价值。这个价值只体现在交换中,仔细想想这个价值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商品”而产生的关系,此时劳动也就生产了价值。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另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一个属性,劳动者能创造价值的属性,同时能被当作商品出卖。劳动力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殊属性是它的使用价值能创造价值,这点非常妙,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使劲使用它就能源源不断的生产价值。资本购买劳动力并使用它生产价值,这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劳动力既然是商品,那它的价值几何?马克思认为它的价值等于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这个劳动力继续存在的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时剩余价值就呼之欲出了,资本家只需要让劳动力生产完劳动力的价值之后,继续生产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所有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地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一般有两个手段:1.延长劳动时间;2.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还会造成相对剩余人口,从而进一步压低工资。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流通过程分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当资本家补偿掉固定资本的损耗把剩余的剩余价值花掉了,生产在原先的规模上继续进行,这就是简单再生产。当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那就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便会实现资本积累。另一个是资本周转,假设资本起点是货币,它从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到生产再到卖掉,重新获得货币形式,就是一个周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一般是不花时间的,主要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周转周期。比如,资本周转一圈30天,其中生产时间20天,流通时间10天。显然,资本周转得越快,积累得就越快。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第一部类,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还有第二部类,就是生产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资料,当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流通不平衡时,会引起一种经济危机。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利润率是利润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值,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的比值,由此就可以推出资本家本质上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就变成了对利润的追求,对更大利润率的追求。
随着资本的积累,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生息资本及信用。因为货币资本的特殊性,一般大量积累的资本指的就是货币资本。随着货币的积累,就必然出现借贷,货币资本就变成了生息资本。生息资本非常久远,比资本主义早的多,只不过在资本主义时代,会跟生产资本一起分享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时代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信用的形成,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中介作用,使得它没必要是真实的价值实体,由此便出现了以国家信用背书的主权货币。在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也出现了票据交易所,就是一连串的商品交易先签上票据,最后在票据交易所相互抵消,最后只用补差额,极大地减少了货币的使用。但不论信用制度如何发展,根基还是有实际价值的贵金属货币。
马克思根据一系列分析,发现银行资本和信用的发展虽然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但同时也加速了危机的到来,并放大了危机规模。最后,马克思讨论了地租,跟生息资本一样,在资本主义时代,地租也是从剩余价值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