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 文/摄
瓷有大美而不言,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温润而神秘莫测。瓷器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的民族瑰宝,不仅承载着华夏儿女独特的文化记忆,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一件件凝聚匠心的作品,述说着纷纷扰扰的过往。说起瓷,不得不提“瓷都”景德镇。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千年古城,于繁华中透着淡雅的独特韵味,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体味尘世遗韵,尽享瓷器之美。
皮特,义乌籍自由摄影师,常年游走各地,曾一度驻扎景德镇,用镜头记录一件件瓷器的诞生。匠人们拉胚、修胚、烧窑……在烈火与尘埃中,谱写着动人的制瓷传说。多年的拍摄经历,使他对瓷器的兴趣日渐浓厚,十多年里收集了大大小小近千件现代瓷器艺术品。
摄影师变藏家
“一开始只是记录工匠工作的场景,拍多了慢慢就被瓷器吸引过去了。”皮特笑道,2004年至今,几乎每年他都要在义乌与景德镇之间往返数次,与当地一些年轻匠人交流互鉴,逐渐与不少新兴陶瓷工艺传承人成了好友。在拍摄人物之余,他开始学习鉴赏多位瓷器匠人的作品,并陆续收藏了一些合意的瓷器作为日常用具。
在景德镇,有一群充满了无限畅想的年轻瓷器匠人,他们以传承为使命、以创新为羽翼,精心设计烧制作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赵工便是这样一匹千里马——技术拔尖,作品却不见经传。在遇到皮特之前,他仅仅是景德镇芸芸制瓷大军中的一员。经年累月的烧瓷,不仅消磨了他大多数的时光,更是将积蓄消耗殆尽。作品无人问津的苦闷、资金的困窘以及回乡的渴望让他几近崩溃。
皮特抱着欣赏的态度,先后买走了积压在他工作室中的大部分瓷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然而,在短短的一年半后,事态发生了惊人的反转。2015年,赵工烧制的瓷器渐渐得到众多业内藏家的认可与赞赏,赵工也一跃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时间名声大噪。这时,赵工回想自己早期的得意作品几乎都被皮特收藏,立马用四五倍的价格回购。
独爱窑变颜色釉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便以其白瓷的成就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景德镇陶瓷大多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较为著名的当属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等九大类瓷器。
皮特独爱窑变颜色釉瓷器。顾名思义,变色釉是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而窑变釉则更加复杂一些,一般需要两种以上的釉料混用在一种器皿上。”他解释,在烧制的过程中两种釉料互相掺和、渗透,再通过烧瓷者控制窑炉气氛温度,令瓷器表面产生意想不到的颜色变化。在皮特的收藏中,一套大小不一、器型多样的深红色窑变颜色釉瓷器格外瞩目。“这是由马安晖大师制作的‘曜变天目’瓷器,一圈圈类似铁锈般的花纹是它们最大的亮点,国内能制作出这种色泽和斑纹的大师寥寥无几。”
马安晖痴迷颜色釉,常常寻古籍、做实验,废寝忘食地调制釉子。历经10余载,2013年,马安晖终于让中国失传700年的“曜变天目”重生。
据悉,“曜变天目”是中国宋代陶艺家所创烧的一种釉面极具特色的陶瓷,“曜变”指的就是具有“铬斑”以及“油滴”状结晶斑的纹饰。“曜变天目”难以烧制,缘于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偏差,极有可能导致烧制失败。烧制的作品由于温度的细微变化,形成的图案也千变万化,每件都被称为孤品。
可藏亦可用
与一般藏友习惯将藏品束之高阁不同,皮特将众多瓷器收藏品摆在花园般的客厅里,质朴的格子架上陈列着各式杯盏、花器,珍贵的“曜变天目”盏以及水盂便摆在随手可及的茶桌上,“尽管这些瓷器都可称作艺术品,但我仍然认为,艺术的更是生活的,可藏亦可用。”
“在藏品的选择上,眼缘最重要。”皮特拿起手边的釉上彩手绘绣球花杯说。相较于传统瓷器的典雅古朴,这件绣球花纹饰的茶杯显得时尚又独特。据了解,这种类型的釉上彩瓷器,最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旧称洋彩。需要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图案,再入彩炉烘烤。由于采用进口彩料,且画面颇具西洋特色,这种瓷器被称为新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