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山林、搏击长空的走兽猛禽们真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难怪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人见人爱,大家爱看。
想想也真是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确也有不少类比之点和可喻之处。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不少口语也往往是借喻动物的表象和习性来生发一点意思的。民间俚语说:“少年如猴,天真活泼;中年像牛,负重前行;老年似狗,替儿看家护院”。不仅调侃味儿重,也倾注一点深意。“龙吟虎啸,大丈夫气概;蚕结蚁引,小女子经营”。旧时人们堂前的这副对联,就是从四种动物借喻两种处世信条的。“龟鹤延年,福寿齐昌”,这又是祝寿贺庆的老句子、好话语。“在天愿作比翼鸟”,这比喻是坚贞爱情的象征。而“昔日同林鸟,今成劳飞燕”,则又当别论了。如果说,陈胜起义时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得有些狂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从“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况;毛泽东从鲲鹏展翅九万里”言志,所比的高尚和深远。
睿智的人总是会借鉴别家之长,善于运用之妙的。他们可以用动物来形容有的人的不可一世和落魄潦倒:得意狐狸强似虎,落坡凤凰不如鸡。更可以用动物之态规范打仗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动物身上找点前车之鉴,作为教训之用。高飞之鸟,死于贪食。深潭之鱼,亡于香饵。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现身说法了!
人与动物,其实相通。常有人以动物之特性喻人的。元人张鸣善之小令《饥时》便这样写道:“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周文王);两头蛇南阳卧龙(诸葛亮);三脚猫渭水非熊(姜子牙)!”这比喻如何?不想深究。只是感到动物之中,可学习借鉴之处的确很多。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这是高妙精极的大家风范,一般人是学不来的。实用的倒是我们学习了蜻蜓的“停顿理论”,不是发明了直升机吗?学了青蛙扑腾,我们的蛙泳不是可以渡江过海吗?学了飞禽走兽的各种腾挪滚爬,我们的祖先不是发明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吗?而动物中,与人类可学可比的也甚多。“骆驼——沙漠之舟,生命之船”,由于安徽商人忍辱负重,开创商路,不是被冠之“徽骆驼”吗?据说英国的剑桥大学门首,挂有一具鳄鱼标本,这凶悍的动物,则被人用来表达一种坚韧和勇敢精神。
那么,作为我们堂堂人物要借鉴动物一些什么呢?豺之凶残虎之毒,狼之贪婪蛇之阴,这是万万效法不得的。日常阅读中,“义犬救主”“海豚救人”“老马识途”在感觉神奇中,常常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而我们常说“马有跋涉之劳,牛有忍重之辛”。这一比,则可让我们内省:作为一个有志于事业的人,能不以“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自律,不以“马作的卢飞快”的骝骥自笞吗?“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知亲情,何况人乎?这一比,至少也可以叫我们一些不敬重长辈、不孝敬父母的人感到一些汗颜吧!
人是聪明的,因着聪明也可以从动物中借鉴不少东西。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真诚和坦荡,就不该向獏学伪装、向雷鸟学乔装,如石龙子一样变色。我们要与自己的同胞们亲情交融、和睦相处,就不该学鸠鸟专侵喜鹊巢、杜鹃尽占“他人”窝、螳螂要吃丈夫肉。我们要杜绝私欲和贪婪,做到清白和廉洁,就得从江浙一带渔民捉鲤鱼中吸取教训:拴住一条雌鲤鱼,在河里放逐作诱饵,雄鲤鱼来追逐,竟会刺伤又返回、逃回又回来,最后死于鱼叉下。
或许,动物的善和恶、贪与懒,这都是一种本能使然。作为人,特别是愿意做一个“大写的人”来说,从中有心有意地反思一点东西,启迪一下灵魂,振作一番精神,在“人生最崇高的职责,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的标准下,想必也是有些益处。否则,行为处世,无耻卑鄙。死不要脸,真不要脸,臭不要脸,好不要脸,怕要被人们指着脊梁骨,骂一声“禽兽不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