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精读

笔走万象

聊天记录能证明 “我爱你”吗?

手机短信的出现稍纵即逝,却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表达方式。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手机短信诞生。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量突破10亿条。

当年刚出现即时通信技术的时候,人们在哀号写情书寄信的时代就要过去了,但如今回望,我们却发现,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图片、视频的时代,人们相互交流时打出的文字反而比书信时代写的字更多了,社会学家们将它称为“文字的民主化”。婉转的情诗少了,直接的信息传递多了,“我爱你”也随之民主化了。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曾对2011年9月至11月间全法国收发的9万条手机短信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其中出现最多的词组是“我爱你”。

当爱情进入了数码时代,一个直接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保存这些非实体的爱的物证?我曾经看到过不止一个恋爱中的女生将两人的短信记录工工整整地抄到本子上,日期时间、表情符号,用两种颜色的笔区分两个人的对话,一笔一画。这显然与十几年后流行的打印微信对话记录又不一样。如今有专门的公司负责帮你打印情侣间的微信记录。只要你转存数据、付款,公司就会将它们装订成精美的小书。每年情人节,这些公司都会接到大量订单。

Merci Alfred网站2015年曾对1亿条情侣间的短信做了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在进入一段情侣关系后,男人在前3个月发的短信更多,6个月后,女人发的短信更多;女孩平均回复短信的时间是2.5分钟,男孩是4分多钟;其中66%的女孩会比男孩更早通过短信说出“我爱你”;两性只在一个数据上是平等的,两人相处时间越长,短信的字数越少。

相比于曾经缓慢的情书往来,即时通信背景下的短信爱情却愈发失去了耐心——不回短信,永远是件令人泄气的事情。去年美国《大西洋月刊》专门请来行为心理学家分析人们不回短信的原因,除了那些“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正确答案”之外,行为心理学家还认为,“尽管人们声称当时在忙忘了回,但实际上不回短信也很可能意味着他(她)在表达对另一方的厌烦和不屑。不回短信的一方,往往在两人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因为手机短信的出现,个人信息第一次获得了群发效果。元旦、除夕、中秋、端午,祝福短信取代了电话,成了主流。2009年,除夕至大年初七,全国的手机短信发送量超过180亿条。批量的思念与祝福,自然需要适用于所有人的“通用”话术,于是“群发短信文体”也头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而除了那些祝福短信之外,一句“在吗?”“我想你了”也可以批量发送了。更多的情感和思念被打造成一种介于诗与短信之间的“群发短信文体”,如今在网上依然能够找到不少相关书:《最酷手机浪漫短信》《手机短信妙语欣赏》《时尚短信精品荟萃》。由此短信不仅是爱的物证,也成了套路,甚至是欺骗的物证。

2012年,我国的短信业务达到巅峰——全年手机用户共发送了9000亿条短信。此后随着彩信、飞信、QQ、MSN、微信等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爱情也驶上了宽阔的高速路。只要你在微信顶端的搜索栏里输入“亲爱的”“我爱你”之类的词组,便会直接显示出你给多少人发过多少次“亲爱的”“我爱你”,新科技甚至随时提醒人们那些本来想淡忘的记忆。

短信分手曾经是最冷酷无情的分手方式。而即便在如今微信四通八达的世界,短信依然保持着它自身的强大力量——即便已经把对方的微信删了,有些事情依然可以用短信粗暴地表达出去。记得入职第一年,被分手后,随即被安排去云南一处小县城出差。入夜难眠,随手抓起了枕边的手机刷微信朋友圈,看到的第三条朋友圈就是前女友与新男友的合影——她与我相恋一年,从没有在朋友圈晒过我。此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县城,这部连通世界的手机使我的孤独感更深了。我随即删掉了她的微信好友,并给她发了条短信:“以后有事短信联系。”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张星云

2020-05-21 笔走万象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9380.html 1 3 聊天记录能证明 “我爱你”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