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货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亦是贯穿历史经济脉络的实物载体,秉承了传统文化,见证了各个时期的政局变幻。我国的货币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自“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后,由秦始皇钦定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形制起,这种新钱币即被赋予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皇权至上的思想,以及“天圆地方”的五行学说。历史的车轮滚滚不息,承载着厚重的时代印记,圆形方孔钱币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而今市面上用于收藏的大多为铜钱、铜板以及银元。今天,就跟随笔者的步伐,一起来到义乌市收藏品市场,一窥古钱币的奥秘。
初探古钱币世界
义乌市收藏品市场的“大宝钱币”店铺内,围坐着不少老泉友(即古钱币爱好者),大家相互鉴赏并跟店主黄大宝商讨价格,时不时也向笔者科普最近古钱币的行情。“最近,古钱币形势不错,大家的收藏热情一下子起来了!”“现在年轻人喜欢收藏古钱币的也多起来了,90后买得很厉害,我们60后、70后都自愧不如。”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谈论中,黄大宝也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他初购古钱币时的经历。
“起初我看中古钱币,是因为大家说他有‘辟邪降福’的作用。”黄大宝说,自己初中时期就对古钱币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时代便开始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和零花钱,收集一些常见的古钱币。从一枚两枚到一串两串,从最常见的方孔钱到民国的银元、清末的机制铜板、各式版别的铜钱、花币等逐步升级。渐渐地,黄大宝从一名业余藏家进阶为专业藏家。为了更好地收集钱币,他开着车环游寻“宝”,从千岛湖出发,途经江西、四川、武汉……一路北上至甘肃,在各地农村搜寻古币。
各地文化差异显著,收到的钱币也带着不同的历史气息,黄大宝说,自己经常能收到一些从未见过的古钱币。两年时间里,他不仅依托收集古钱币增长了见闻,还在旅行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泉友,相互交流借鉴,共同进步。丰富充实的寻宝经历也为他后续的店铺开张奠定了良好基础。“见识过钱币天地的浩瀚,才能脚踏实地做好眼下的收藏。”黄大宝如是说。
历史的见证者
从远古的贝币到近代的金银铜币,综观中国历朝各代遗存下来的各种钱币,纵然锈迹斑驳,但仍难掩其风采,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国运兴衰及先人生存发展的痕迹。
黄大宝的收藏大致可分为铜钱、铜板、银元三类,其中的变迁集中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
铜钱是最为人熟知的圆形方孔钱,这种外圆内方的货币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最久的货币形式,从秦时的“半两钱”到民国的“民国通宝”,贯穿华夏2000多年。
铜板则是中国清末民初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它中间无孔,生产方式也从传统的浇铸变成了机器印压生产。铜板在中国流通的历史仅30多年,但就在这30多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王朝覆灭、军阀混战,使得中国货币发行陷入混乱,形成了铜板数量浩繁、种类庞杂、版别众多等现象,令人叹为观止。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约在明万历年间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为了抵制外币,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光绪十六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形成了中国、外国银币混杂的货币流通局面。
“大家对‘袁大头’一定都有所耳闻,其实这就是银元的一种,在现今的古钱币收藏中颇有竞争力。”黄大宝说,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称“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当时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对此民众积怨已久。鉴于此情形,正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的北洋政府,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自己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错综庞杂的钱币体系看似紊乱,但若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变幻轨迹。这些古钱币成了今人了解历史变迁的“活教材”“活文物”。黄大宝认为,“当今,人们通过收藏古钱币,了解近代中国历史,这才是收藏背后真正的快乐。”
“身兼多职”的古钱币
说起自己收藏的钱币,黄大宝就有聊不完的话题,随便拿出一件都能讲出一大串背后的故事。在他的桌案上摆放着一枚吊着绳坠的“咸丰通宝”,形体较往常所见的方孔钱更大也更厚,一位泉友将其置于掌中摩挲把玩,爱不释手。“这是一枚‘清咸丰重宝当五十’,相当于以前的五十块钱。”黄大宝说,当五十及以下计值称为“咸丰重宝”,高于当五十计值称为“咸丰元宝”,以区别于小平钱“咸丰通宝”。
所以,我们所见的这枚“咸丰重宝”要比同版流通的钱币稍大些、厚重些。这枚“重宝”为宝昌局造,选用铜材优良,整体呈黄铜色,传世包浆也十分精美,字迹清晰深俊,没一丝一毫拖泥带水,因此在收藏界极受追捧。
此外,在中国漫长的货币历史中,还有一些特殊意义的钱币——花钱。花钱源于汉代,早期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做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中国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都要铸钱。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枚十二生肖八卦花钱,就是典型的吉利品,是大家祈求好运的象征。”黄大宝说。该钱正面图案以“十二生肖”为主,并配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字;背面图案是楷体阳文八卦纹饰和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楷书阳文,对应八卦。这种钱币代表着人们对福寿康宁的期盼,一般多为儿童佩戴。
花钱虽不能消费,却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吉祥的内涵,以及和古钱币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了中国古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