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

俗语乡音

《十字谣》 七十年前学会的儿歌

儿歌,韵味悠长,通俗好记,是一种百姓喜闻乐唱的歌谣形式,也是很好的少年儿童启蒙教材。比如仅有20字的《十字谣》,我6岁时就学会了吟诵歌唱,时光过去了70年,但仍旧深留在脑海里。

1948年,我们村办起了学堂,请来一位姓楼的教书先生。那时,学堂里的课桌和座椅都是学生自己带的,大小不一,高高低低。当年,我才六岁,同学有八九岁的,也有十多岁的,有大有小或高或矮,大家同坐一起同一班级,很是参差不齐。

起先,学堂里没有严格的学科划分,老师不用教本,学生也没有课书,教学的只是一些启蒙教育而已。但唱歌谣却是一门不可少的课程。我们学习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十字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楼老师一遍又一遍吟唱,同学们放开歌喉跟着一遍又一遍朗诵。接着,老师又对这20个字作了深一层讲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十个数字,算术里又写成了1、2、3、4、5、6、7、8、9、10,后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大1,而10后面的数字11、12、13、14……一直可以无穷尽地延伸下去;逢十进位的个、十、百、千、万……这些是数位,而“里”“家”“座”和“枝”就是四个量词了。

《十字谣》寥寥数语,却描述出了一幅绚丽精彩的《乡村多娇图》:一路走来,只见冒着炊烟的村庄里,乡民们平安和谐地生活着,处处繁花似锦,风景秀丽,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楼老师有声有色的描绘,大大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

几天后,楼老师要学生们带来墨、砚、毛笔和纸。老师发给大家每人一张样纸,样纸上写着《十字谣》的20个字,把这张样纸放在自备白纸的下面,白纸上可以依稀看见一点点字影子。他要学生用右手紧握毛笔蘸取砚台里的墨汁,在白纸上照影写字。起先,大家都不会写,楼老师就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大手握着小手教写。一而再再而三,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天的努力,同学们都学会了写毛笔字,也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后来,楼老师又发给同学们有24个格子的空白“试卷”,要大家在上面默写出《十字谣》和自己的名字。下一堂课,老师捧着批改过的“试卷”和一篮南枣走进教室。同学们领回了自己的“试卷”,只见上面的错字做了纠正,写得有模有样的“好”字也用红墨水加上了圆圈,每人可以数出圆圈有多少个,再领取同等个数的南枣。“得奖了,我们得奖了!”手舞足蹈的学生们欢呼了起来,多高兴!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按步深入,楼老师的启蒙教育“四重奏”教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9年,楼老师没有继续在我们学堂任教,学生们和他告别了。但是,《十字谣》和那些从楼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深深烙在我的心坎里,成为漫长的人生路上不会忘却的印记。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过去了整整70年,不少往事,古稀之年的我都已经淡忘了,可是《十字谣》这首儿歌却始终记忆犹新,怎么也不会消失。 杨子明

2020-04-14 俗语乡音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5920.html 1 3 《十字谣》 七十年前学会的儿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