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弹碓,弹弹碓,弹碓——碓——碓——碓,弹弹碓。”
每当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清明节来临之际,义东北一带就会响起嘹亮而如冲锋号般的轭角声。
何为“轭角”?
它是顽皮的牧童用树皮制作的一种“乐器”。由小指般粗的杨柳树或香椿树的树皮,做成的“叫子”,再加上乌桕树皮或香椿树皮带子卷起状如牛角形的一种特制的“号角”。
“耕牛是个宝,生产少不了。”在尚未实行农业机械化前,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养有四五头耕牛。而生产队的耕牛,大多承包给有小孩的农户饲养,因为耕牛需要每天进行放养,而小孩正好担此重任。承包饲养耕牛农户的养牛报酬,则是根据牛栏肥的数量“记工分”进行兑现。
五十年前,是我国物质最为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家庭,一年四季中只有逢年过节,才去买肉吃。除了过大年,家家户户大多只有在清明冬至时才会去买肉。买肉的目的,一是祭祖做祭祀品,二是熬猪大油,三才是解馋。
正因为一年当中很少能吃到肉,所以放牧的小朋友就特别想吃肉。而勤俭持家的家长们即使在清明冬至节祭完列祖列宗后,也舍不得马上将肉大快朵颐,常常放在碗橱内,以备客人来访。
不知从何年开始,顽皮的牧童在清明节前做起“轭角”吹奏时,竟然编起了馋肉的清明节儿歌:“弹弹碓,弹弹碓,清明有肉配,阿拉姆妈没有给我配,摆进碗厨让猫背(叼走之意)……”
这首馋肉的儿歌,义东北一带之前非常流行,60岁以上的老人也都很熟悉。
今年清明节前夕,笔者所在村——苏溪镇后店村大水地自然村的几位老年村民,依照惯例又用树皮卷起了“轭角”。悠扬而又动听的轭角声,不仅招引着小朋友的追捧,并且又勾起了多位老年朋友对儿时的回忆。
笔者10来岁时,常常跟着比自己年长几岁的放牛娃割草。每当清明节到来之际,几个小朋友都跟着“大朋友”制作轭角吹奏。
记忆犹新的是,吹奏轭角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制作轭角都在清明节前几天,吹奏轭角必须在清明节当天太阳升起前结束,并把轭角拆掉扔在田野中。有何缘故,笔者一直不明。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村里的放牛娃一大早就牵着牛,吹奏着轭角去放牛了。我家不是养牛户,我就牵着羊儿,吹奏着轭角去放羊。遗憾的是,耕牛是会吃露水草的,羊儿却不吃露水草。
现年69岁的胡荣福,是60年前大水地村的放牛娃之一,对“轭角”情有独钟。他从放牛娃开始,除了参军入伍的6年外,几乎年年都少不了这个“科目”。笔者探究“为何吹奏‘轭角’必须在清明节当天太阳升起前结束”的问题时,他详细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牛,是圈养在牛栏内的。随着清明节的到来,气温一天天变热,牛栏内的蚊子苍蝇也越来越多。吹奏轭角的目的,就是把牛栏内的蚊蝇吸引到野外去。太阳升起前结束吹奏,就是不把蚊蝇带回牛栏。
胡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