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疫情冲击影响,不少学者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将负增长,但从金融数据看,却是另一番景象。2020年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
4月10日,统计局和央行都公布了数据。物价这边CPI跌落到4.3%,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虽然最近米面粮油都有所涨价,主要是因为短期供应导致的,也有一定的周期性。CPI是一个物价增量指标,而且以肉蛋奶蔬菜的比重最大,所以只要肉蛋奶蔬菜这块的涨幅不大,CPI就基本不会上涨。今年只要猪肉平稳,CPI就肯定回落,特别是由于去年下半年的高基数存在,所以今年下半年CPI肯定是高位回落的,而且可能回落的速度还很快。换句话说,不是说物价不涨,而是涨得没那么快了。CPI只要在低位,基本能代表物价平稳。
与此同时,央行公布的数据却是大超预期。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10.1%,创出2017年新高,狭义货币M1增长了5%,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2.7%,信贷新增2.85万亿,社融新增5.1万亿。社融存量增长11.5%,也是回到了高位,空气中又开始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3月社融增超5万亿 信贷需求正有效恢复
3月社融增量5.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19万亿元,大超市场此前预期。一季度,社融增量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从构成看,社融高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7.44万亿,创季度新高,同比多增1.13万亿。
二是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力度加大。企业债、股票、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明显增加,3月企业债净融资9819亿元,创单月新高。3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增加2818亿元,同比多1453亿元。
三是金融体系积极配合财政政策。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58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增长明显。
展望二季度的信贷需求,从目前掌握的信贷需求情况看,随着疫情减缓和企业复工复产节奏的加快,资金需求得到足够恢复,3月已有显现,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明显恢复。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放宽,个人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需求也会逐步释放。此外,随着重大投资项目的逐步开工,相应贷款也会增长。统计调查显示,二季度贷款需求预期指数将比一季度高出17.1个百分点。
政策引导信贷投放 M2增速飙至10.1%
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重回双位数,达到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此前,市场对于M2增速的高增长会与“大水漫灌”挂钩,但疫情特殊时期,这一增速意味着货币政策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一季度是经济增长受疫情影响的承压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同期,在政策的引导下,银行信贷投放较多,推动M2增速大幅回升,全社会流动性持续保持在合理充裕状态。
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部门存款新增6.47万亿,同比多增4012亿元,老百姓保有的积蓄比较厚实;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同比多增1.53万亿,为复工复产顺利推进储备良好资金;财政存款减少3143亿,同比多减少4795亿元。
从狭义货币(M1)增速回升的态势看,表明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3月末超储率2.1%,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货币乘数6.55,处于较高水平。
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 有一定阶段性的上升
一季度巨量的信贷社融投放,势必会造成宏观杠杆率的升高。不过,在当下特殊时期,对于宏观杠杆率的问题也需要有新的思考视角。
去年宏观杠杆率上升了5个百分点,比2008-2016年年均10个百分点左右的上升势头相比,已明显下降,说明宏观杠杆率过快上涨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今年2月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时再看宏观杠杆率,要关注其背景发生的变化。当前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金融政策的制定要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二是做到特殊政策和常态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金融风险防控。
“宏观杠杆率不能只看时点,这是一个过程问题。”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强调,当前应当允许宏观杠杆率有一定阶段性的上升,上升的目的是扩大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有效推进复工复产。
凡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