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谈起中国的印章文化,人们不免要说到寿山石。寿山石作为中华瑰宝,不但是中国的四大名石之一,更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寿山石也因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典故等,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无论是原石还是加工而成的工艺品,都经常成为收藏界的热点。
在义乌收藏品市场经营寿山石的郭兰琴,跟随家族做寿山石生意多年。而作为市场里的一家老店,她的店铺不显山不露水,素净的门脸上除了简单的“寿山石”字样,并无多余的装饰。自离开家乡福建之后,她就到义乌卖起了寿山石,不曾想,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
天遗瑰宝留闽中
郭兰琴的家乡福建是寿山石的主要出产地。寿山石的色彩丰富艳丽,且石质温润通透,易于雕刻,适合做摆件和印章,尤以印章闻名天下。如今,经过千年的发展,福州寿山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家族中有经营寿山石的经验,所以我也早早入了行。”郭兰琴表示,自己未出阁时就跟随父亲与兄长学习寿山石经营,至今已有近30年。即使现在受到老挝石的冲击,仍然不改初衷,“对我来说,寿山石是关乎一个家族、一段历史的情怀。”郭兰琴说,自己对寿山石情有独钟、难以割舍。
据了解,寿山石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色彩丰富且品类繁多,约有一百多种,有的品种已经枯竭,只有少量实物,而有的品种差异不大,只有细微区别,要想辨别清楚,需要独到的眼力和丰富的阅历。
“如芙蓉石、高山石、汶洋石等,它们都具有多种颜色。”郭兰琴说,刚刚接触寿山石时,自己也常常分辨不清。为了记住不同石种的特性,她素来多寻多看,多思多学。即便如此,一些极其罕见的寿山石品种,她也没见过。
一点俏色夺天工
寿山石中最精华美丽的部分往往体积极小,注定只能在案头掌上的方寸之间追寻艺术之道,所谓“尽精微而致广大”,正适合形容寿山石雕艺术。而比玉更为丰富的色彩、多样的质感,也使得寿山石在精微处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诸多寿山石雕的工艺因素之中,最强烈、最夺目的印象,还属对天然石色的运用。
在寿山石雕中,天然石色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作“巧色”,亦称“俏色”。“俏色”雕刻先要确定出俏色部位的色质与走向,然后尽量以俏色部位为核心,规划出原料其他部位和整体形象的比例,这样就能使底色、俏色与整体形象协调一致。
郭兰琴店面中有两座大型雕件格外夺目。左边的一块是芙蓉石“麻姑献寿”,右边的则是高山石“松下对弈”。这两块石雕色彩丰富、质若凝脂,都是由一整块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红色的衣袂、金黄的满月、斑斓的黑石,“巧”得恰如其分、相得益彰,各种色彩的杂糅都被精工细雕成妥帖的物什,组合成寓意吉祥的生动雕件。
而在另一边,店铺橱窗中展示的一件富“甲”一方芙蓉冻印章,煞是惹人喜爱。其上雕刻着数只甲壳虫,栩栩如生。“利用俏色进行巧雕,这样的处理手法在制作印章中常被使用。”郭兰琴介绍,“例如旁边这座巴林石雕刻而成的豹子印章,原石的上半部分黑白相间,形似豹纹,下半部分却似奇林怪石,因此被能工巧匠们雕刻成一只伏在山间的豹子,‘豹伏’被引申为‘暴富’,因此深受商贾的喜爱。”
巧雕良材出臻品
郭兰琴琳琅满目的藏品,囊括了高山石、荔枝冻、芙蓉冻、田黄石、鸡母窝等近几十个寿山石品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田黄石与芙蓉冻。
田黄石有“石中之王”的称号,色泽金黄,呈现出微透明状,石质肌理玲珑清透常带有一些萝卜纹。众所周知,田黄石自古就是达官显贵们的专宠。早在清朝时期,田黄石便身价不菲,有一两田黄四两黄金的说法。连乾隆皇帝都很喜爱,市面上更是按克卖。现如今,只要是田黄石就不缺买家,它是各大拍卖会上的抢手货,价格也一路飙升,一克田黄拍卖到几万元、十几万元是很普遍的。
谈话间,郭兰琴拿出了一方珍藏已久的田黄石印章,巴掌心大小的印章上半部分雕刻着三位童子,相互簇拥嬉笑,憨态逼真。“这块田黄石是我留下作为纪念的,快30年了,现在回忆起来,后悔当初没能多留一点精品。”
而芙蓉冻石在寿山石的品类中被称为“石后”,质地细腻纯净。郭兰琴十分喜爱的一套芙蓉石套章,也被摆在橱窗的显眼位置。据介绍,这套印章虽然体量较小,但是价格比一般的大摆件都要高。
“一块初始原石,去掉瑕疵后能制作成印章的部分所剩无几。”郭兰琴说,摆件在对原石进行雕刻时,只需要把不好的部分剔除,然后再根据形状、颜色进行巧雕,石料的利用率比较高。而取章料则难度要大得多,一块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原石,只能取出二三厘米的章料,尤其是取方正的章料,需要剔除的分量又要加倍。因此与摆件相比,寿山石印章具有更大的收藏潜力。
现如今,寿山石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原石资源越来越少,人们对其认识、喜爱程度日益加深。拥有悠久历史的寿山石,将伴随着一代代收藏者,继续书写人间瑰宝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