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早点回来看看大家

李邦林

这么多日了,今天她突然记挂起那些平素常到小店吃面的主顾,他们都还好吗?

几年前,不甘于家山的偏隅,神往山外的精彩,精明的女人带上憨厚的男人,裹挟着一身乡下人的纯朴和重山密林的狂野,离开了老家的云天薄地,一路南下,在佛堂古镇上落脚下来。没有独门特技,没有江湖秘笈,带着几千元钱,还有那把用半节毛竹筒自制的旧二胡就出来谋生了。在家时,丈夫无师自通,有一手烹饪的好技艺,过去邻村有红白喜事人家都要邀约他操锅掌勺。他们商量着要去摆个伙食摊,好孬也要去试试。

到了佛堂古镇,先于他们过来打工的老乡帮他们找了间店面,置办桌凳,砌灶生火,起了个诗意店名“半塘秋水”,就开张迎客了。小吃店里当家的是一碗祖传的拉面,另外还有一些家常的烧饼、麻球、豆腐脑、福建羮……都是她男人最拿手的。这里的地段还好,边上是一座民工子弟学校,还有几个不大不小的建筑工地。

新开的店生意并不好,幸亏老乡过来光顾捧场,带过一些好友聚会。提过筷捧过碗的人都说这里的“东西”虽老土但好吃。老公在炉灶的熊熊火光里将铲锅敲得一阵阵山响,她灵巧地应对着踏进店堂的各式顾客,把内心的仁意和善良自然地传递对方,认真做好每笔生意。打烊后的夜色浓密,冷清的桌凳搁在拖洗后的地板上,老公拨动了二胡上的老弦,悠悠的思乡小曲飘散在古镇晚风里……

几年过去了,“半塘秋水”一直在老地方蹲着。周边的环境变化很大,老板娘成了这里的知名人士,有人称她是现代版的“阿庆嫂”。到这里吃东西,闲空的话可以促膝拉拉家常,话话沧桑。大嫂菜场回来,喜欢拐进去坐坐,忘记买葱了,老板娘会抽出三根新鲜的放进你的菜篮子。也有女人找老板娘诉说丈夫一言不合就对她动粗了,还撩起衣服让她看身上的乌青块。老板娘说那还了得,到时我找他开导开导,叫他向我老公好好学学,一副娘家人的姿态。真到了生意忙起来的时候,她会在人堆里穿梭来往,打着招呼,快速地打理着食单,和颜悦色,淡定自如。店里雇了两个小帮手,调教得也有同样的风格和素养。几年来经历了太多的故事和曲折,如今他们有了自己稳固的消费群,也有了得心应手的经营模式,并与这块土地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年前老板娘要回老家过年,老客们都说早点回来,怕没地方吃面。她说过了元宵就回来,彼此又会“见面”的。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疫情来了,各地封城,道路空旷无人。老板娘“困”在回家的山里,回不了自己的“半塘秋水”了。她翻看着微信里的朋友圈,看得泪流满面,看得一见如故,知道大家都在想她了,她不习惯打字,按下语音,用哽咽的语调断断续续地说:“想你们了,真想早点回来看到你们……等我,春天,山里的花开了,等我回来把大门打开,把炉火生旺,把满堂的灯光点亮,我们,我们再一起相拥而泣!”

2020-03-17 李邦林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2827.html 1 3 真想早点回来看看大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