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南腔北调

据2月18日《浙江工人日报》报道 姚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后接受隔离治疗。2月5日治愈出院。几天后,公司得知姚女士情况后发出告知:因姚女士被确诊过新冠肺炎,不得返岗,公司已决定自2月10日起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给了姚女士一个明确说法:公司的做法是违法的。

短评:就业歧视是违法的。根据宪法,公民享有劳动权。这种劳动权,应是平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姚女士治愈出院,公司解除与她的劳动合同,实属违法。积极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是保护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保护成功后再侵犯他们的劳动权,这是不能允许的。随着更多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如何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应引起劳动保障等部门的重视。企业要尊重康复者的劳动权益,劳动者也要依法争取自己的劳动权益,执法部门更应切实维护康复者的劳动权益。确保康复者依法正常地回归岗位,战“疫”才能取得彻底胜利。

近日,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出2020年第1号预警,严禁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开展线上教学的名义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违规收费。

短评:根据经验,有预警,一般就是已经出现了警情,甚至问题正在蔓延,所以,对疫情期间的教学乱收费,咱得提高警惕了。据悉,有些骗子能够打入班级群内部,盗用班主任或老师的头像,发布各种收费名目,实施侵财。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需要增强防范意识。教育部门应要求学校和老师履行好群主责任,严格实行群成员实名制,坚决把骗子挡在群外。收费渠道、收费信息发布要统一、规范,不要节外生枝,不能给骗子可乘之机。

据2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 疫情之下,口罩难求,一些宣称有货源的企业通过自家APP售卖口罩。但有不少消费者近日反映,下载几款APP注册并下单后发现,商家先是迟迟不发货,过了几天又强制取消订单。消费者怀疑企业没有货源或者货很少,借卖口罩之名,行推广APP之实。

短评:中消协近日调查发现,有一些商家本身没有货物或者囤货待提价,利用消费者购买防护产品的急切心理,诱导消费者下载APP、注册下单,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发国难财当然可耻,问题是,不良商家何以如此大胆?关键是没人举报!不做沉默大多数。举报发国难财的奸商,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对发国难财者,须严管重罚。有关部门要运用铁腕,让卖噱头者破产!

“除了法定必须要填的一些表格,其他一些报表、统计、总结都暂停。”2月16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态:要减轻基层负担,不让一线工作者变成“表哥”“表姐”。

短评:形式主义坏大事,形式主义害死人。在疫情蔓延、国家有难火烧眉毛的时候搞形式主义,可谓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形式主义如同新冠病毒,不会自行消失。全社会要行动起来,揭发举报玩形式主义把戏的人,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查处形式主义顽主。防控疫情让我们的肌体更健康。在防控疫情中反对形式主义,能让我们的工作更扎实高效。

据《北京日报》报道 不少市民在朋友圈吐槽过测体温时碰到的尴尬。有正常人测出了34℃、35℃的反常低温;还有正常人则量出38℃以上的发烧温度。据介绍,出现偏差,一方面是体温枪本身不准,一方面是测量人员使用方法不对头。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有些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体温由于环境影响偏低;另外一些人开车,被暖风吹得体温偏高。

短评:对于异常体温,绝大多数测量人员都能进行再次测量,并按规定认真对待。也有个别体温测量者,听听被测者的解释也就放行了,测体温,变成了虚晃一枪的“摆设”。测体温,对体温异常者采取相应措施,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岂能流于形式?千里金堤,溃于蚁穴。测体温者须一丝不苟,被测者应主动配合,有关上级要做好对测体温岗位工作的严格管理,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2020-02-20 16 16 义乌商报 content_46703.html 1 3 南腔北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