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文/图
上班族李女士(化名)已经2个多月没有好好休息了。因工作项目导致压力大增,她出现了入睡困难,经常卧床后需要1至2小时才能入睡,并伴有睡眠浅、多梦,梦境内容多与工作有关,总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
“白眼入睡法”“床头苹果法”“海军入睡法”……当“睡眠邪修”的助眠方法走红网络时,李女士也将这些方式用在自己身上,希望能改善睡眠质量。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像李女士这样,在清醒与沉睡的夹缝中挣扎。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拯救”睡眠?
当睡眠“背刺”你
《2025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正式发布,再次揭示了我国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的现实。白皮书显示:有26%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其中36至45岁的中年人夜间睡眠时长最短,为6小时44分钟。多数人均有睡眠困扰,65%的人群每周出现1至2次睡眠困扰,主要的睡眠困扰有夜醒或早醒、入睡困难、夜间如厕等。
睡眠障碍是指一系列影响个体正常睡眠模式、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或是在睡眠期间发生异常事件,并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按照常用的国际标准,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其他睡眠障碍等七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失眠障碍。
义乌市中心医院首席专家、精神科主任医师方向明表示,当前受失眠困扰的人群越来越多,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睡眠习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出现过“睡不好”的情况,偶尔睡不好、睡眠不够8小时,都不等于失眠,失眠也并非用睡眠时长来“一刀切”判断。
为了能早点睡觉、睡足8小时,很多人喜欢早早上床躺着。但看似健康的习惯,反而可能成为“睡眠刺客”。
短期失眠一般与短期内精神压力有关,而慢性失眠则是持续性的。长期失眠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增加抑郁、焦虑、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障碍的风险,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心梗脑梗等疾病。方向明认为,现代人失眠的成因、类型比较复杂,网络上走红的“邪修秒睡法”能解决的睡眠问题,更多的只是偶尔入睡困难,并非医学范畴内真正的睡眠问题。
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为了提神,李女士每天饮用咖啡3至4杯。”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主任丁俐文介绍,经诊断,患者为慢性失眠障碍,而且处于焦虑状态。此前,她还会在睡前饮少量红酒,但效果适得其反,导致后半夜睡眠质量更差。据了解,咖啡因的半衰期长达约6小时,当下午两点后摄入就可能影响夜间睡眠。酒精虽能助眠,却会严重破坏深睡眠阶段,导致睡眠碎片化。
针对李女士的实际情况,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让其严格限制咖啡因(下午2点后不饮用),并指导建立规律的放松睡前程序(如热水澡、阅读、冥想)。同时,鼓励她挑战、纠正关于睡眠的灾难化思维(如“一晚没睡好就等于完全失败”),帮助其建立更合理的睡眠期望。经过诊疗,李女士的睡眠基本稳定,总睡眠时间达6至6.5小时,并能运用放松方法应对压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1.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睡前饮食过度或过多咖啡因摄入,都可能导致睡眠问题。
2.环境因素对睡眠的影响。睡眠环境中的噪声、光线和温度都会影响睡眠质量,不适宜的环境可能导致睡眠问题。
3.心理因素。压力过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会干扰正常的睡眠模式,导致睡眠障碍。
4.疾病与药物对睡眠的影响。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
学会“心理调节处方”
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失眠是因为短期压力引起的,建议不必太过忧虑,可以自行运用呼吸练习、肌肉放松、冥想等方法来改善。
如何获得优质睡眠?
1.脱离应激状态。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不良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压力都会影响睡眠。防止过度的情绪反应,及时消化、倾诉不好的心理感受和烦恼,减少情绪对睡眠的影响。
2.正确认识睡眠。每个人睡眠所需时间存在个体差异,只要白天没有睡眠不足表现,精神正常,对偶尔的失眠不用过于担心。若卧床30分钟以上仍无法入睡的,可以等有睡意后再上床睡觉,睡眠中醒来也不要看表。
3.安排健康规律的生活。养成定时起居的习惯,建立自己的生物钟,傍晚或睡前避免打盹;适量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状态,睡前1小时不要运动;白天闲暇时可以通过画画、看书、下棋、听音乐等丰富日常生活。
4.培养“见床就困”的习惯。不在床上看手机、看电视等,避免从事过分劳心或劳力的工作。
5.睡前饮食适度。睡前不可过度饮食,不要喝咖啡、可乐、茶、酒等饮品。
方向明提醒,若经过睡眠调整仍未改善的,出现较严重睡眠问题的,抑郁焦虑状态等引起病理性睡眠障碍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筛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最好的睡眠是忘记睡眠的睡眠。或许,这需要人们在昼夜交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振。因为真正的休息,不是对抗疲惫的战役,而是找到与自己和平共处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