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我在稻田养沼虾

——访农创客、义乌方氏家庭农场负责人方瑞良

方瑞良和他养殖的罗氏沼虾。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你见过养在稻田里的罗氏沼虾吗?

在城西街道八一村义乌方氏家庭农场,十月的水田间稻浪翻滚,挥舞着蓝色大螯的沼虾泛出青玉般的光泽,紧实的虾肉和饱满的虾黄肉眼可见。

农场负责人方瑞良正弯着腰,从稻田里捞起一网活蹦乱跳的沼虾。“我们最近每天产量在5000斤左右,田边批发均价为35元/斤,最大规格的虾体长(不含虾头和大螯)为12厘米至13厘米,售价可以高达100元/斤。”

转型之路:

从亏损到模式创新

方瑞良是城西街道八一村人,很小就去外面闯荡,做过生意、办过厂,后来专注于物流行业。用他的话来说,日子已经过得很舒服。但到了2021年,方瑞良做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返乡种田。

“一是我原本就喜欢种地。二是村里的地没人承包,很可能就荒着。”方瑞良说,作为一名党员,他对家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2022年,方瑞良承包了105亩土地,满心期待地种下水稻,却迎来当头一棒——开荒成本高、人工费用激增,第一年便亏损18万元。单一种植的困局让他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

2022年,在养殖甲鱼的八一村党支部书记陈东明启发下,方瑞良注意到,可以采用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稻渔共生”模式。同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受到鼓舞的方瑞良立马行动起来,开始摸索“稻鳖共生”模式。

摸索前行:

“稻鳖共生”模式提升产值

稻鳖共生,顾名思义就是在稻田中养殖甲鱼,但其中亦有不少技巧。“一年种一次稻谷,种植初期保持水位20厘米至30厘米,随水稻生长逐步加深到50厘米至60厘米,为甲鱼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满足水稻需水要求。”为此,方瑞良大刀阔斧对农田进行改造,按10%比例在稻田挖养殖沟,将田埂加高至1米,铺设三层防逃网。

第二年年初,来自浙江省淡水研究所的中华鳖甲鱼苗就“入住”了60亩稻田中。方瑞良也从单一的稻农,变成了身兼多职的新型农民。

方瑞良介绍,“稻鳖共生”模式可以带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除饲料外,甲鱼还以稻田中的害虫、杂草为食,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全程不施农药、少用化肥,实现“以鳖控虫、以鳖肥田”的绿色循环。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基地亩产中华鳖100斤左右,每斤中华鳖售价在120元,是普通中华鳖价格的2倍以上。水稻亩产900斤以上,每斤售价为8元,比普通稻米溢价达到3倍以上,综合亩均产值达到19200元,亩均利润达6000元以上。

不断升级:

“稻虾轮作”喜获丰收

农业哪有什么一帆风顺。让方瑞良没想到的是,“稻鳖共生”模式最让他头疼的问题是:甲鱼实在太爱“越狱”了。“有次下大雨,田里被冲出一个洞,我们一个小时没看住,一百多只甲鱼就顺着水跑了,真的是心疼。”

此外,同样从浙江省淡水研究所引入的罗氏沼虾也给方瑞良带来了惊喜。罗氏沼虾原产自东南亚,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食客们喜爱。但其对水温、水流及水中溶氧量等变化敏感。方瑞良介绍,水温低于15℃或者高于40℃,沼虾都难以存活,必须搭建保温大棚才能度过寒冬,设备投入较高。

第一年怕养不好,方瑞良只引进了10万尾虾苗。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住”进稻田的沼虾长势喜人。“我们第一年一共收了大约1000斤,基本自己家里吃掉了,也送了一些给亲朋好友,大家反馈很不错。”相比甲鱼七八年的生长期,沼虾生长周期短、销量好。

信心大增的方瑞良2024年又投入了100万尾虾苗,并开启“稻虾轮作”——在同一块稻田里轮换种植水稻和养殖沼虾,通过合理利用时空资源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我们一般从1月开始用大棚培育虾苗,5月起把虾苗转移到外塘,7月左右起虾,开始插晚稻。”相较于稻虾共生,方瑞良更看好轮作模式,“我们每次只需要专注于水稻或者沼虾的单一种养,管理更集中,效益也更稳定。”

养殖过程中,沼虾的活动减少了水田中的虫草危害,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减少了农田的施肥量。由于“住”进稻田的沼虾对养殖水体环境的苛刻要求,也客观上造就了所产大米的绿色有机品质。

今年,方瑞良又把虾苗增加到600万尾,同时将“稻虾轮作”面积扩大到86亩。“去年我们已经实现一块地,一年收一季稻谷、三波沼虾的‘稻虾轮作’模式。今年,我正在尝试‘麦虾轮作’模式,如果成功的话,一年可以收获四波沼虾,产量产值还能增长。”

尽管晒黑了皮肤、累出了腰椎病、嘶哑了嗓音,方瑞良却乐在其中。如今,他的农场被评为“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基地”,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共富。有村民或者周边农户向他请教,他也都尽力传授种养经验。“希望好的模式能让更多农民致富,助力义乌农业长远发展。”

采访札记:

种地,要有与时俱进的思考

从“单一种植”到“一田多收”,方瑞良把荒地变成了“聚宝盆”。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创业故事,更是新时代义乌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脚。当土地遇见科技与创新,绿水青山间,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农业是个‘慢功夫’,需耐得住寂寞,也要跟得上变化。”方瑞良把根植于心的义乌经商思维用在农业上,相信这也是一直囿于“靠天吃饭”的义乌农业的未来之路。种地,不仅要有情怀,有对土地的敬畏,有对生态的坚守,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思考。

2025-10-16 ——访农创客、义乌方氏家庭农场负责人方瑞良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81566.html 1 3 我在稻田养沼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