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史学家吴晗回村探亲后,写下了一篇名为《记第八大队》的还乡散记,深情赞扬八大队的战士:“是他们继承了戚继光将军麾下义乌勇士的荣光……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替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插入了光荣的一段。”日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教育基地(简称“第八大队教育基地”)开放,吸引参观者纷至沓来。
第八大队教育基地位于上溪镇苦竹塘村的一栋古建筑内,占地500平方米,共有六个展厅,运用图片、文字、雕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卢沟桥事变后至1949年5月8日”义乌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记录了浙东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眼下,该基地已成为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挂牌的“弘扬铁军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成为我市回望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家园。
抗日战歌在山林中回荡
穿过小巷,远远就能看到第八大队教育基地门头的“峥嵘岁月”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踏入教育基地,在第一、二展厅内,中共义乌党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史实、第八大队主要战斗与贡献等,历历在目。
1942年5月21日,义乌沦陷。7月7日,各游击小组在吴店下宅祠堂前集中,成立了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据《金义浦兰诸义东抗日根据地》记载:7月下旬,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全体战士,头戴草帽集合在义西下宅祠堂的场地上。江征帆宣布,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番号改为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简称第八大队)。第八大队教育基地的序厅中央,一组与人等高的雕像生动还原了这一场景。
“我们的抗日武装自成立以来,可以说没有一天不是在同敌伪顽的交叉残酷斗争中过日子的。”红色县长吴山民在《金义浦地区革命回忆》(收录于《吴山民纪念文集》)一文中写道。在展厅的“革命斗争大事记”板块里,纲目式列举了义乌人民抗战的主要事迹。其中,特别提到:首战萧皇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激战5个多小时的塘西桥伏击战毙敌20多人,缴获一匹大白马和不少武器。大门两侧浮雕墙上,分别定格了这两次战役中的一帧画面。
尤以天仙塘战斗最为鼓舞人心。那是1945年4月17日的深夜,在统一指挥下,第八大队的八中队、三中队和浦东区队向驻浦江天仙塘的顽军——忠义救国军三纵队一团三营八连发起了攻击,俘连长以下29人,缴美式卡宾枪9支、汤姆式冲锋枪6支、短枪4支。“当天,部队在浦东潘村召开祝捷大会。浙东游击纵队首长谭启龙、何克希发来电报,予以嘉奖。”第八大队教育基地负责人吴旭东介绍。
据统计,第八大队自成立至北撤的3年2个月里,与日、伪、顽进行战斗40多次,摧毁日伪据点9个,歼灭日军近百人、伪军130多人、顽军520人,缴获了迫击炮、重机枪、轻机枪等重武器,还有460多支长短枪。
“第八大队还谱写了自己的战歌,其中有几句词是这样的:我们要向四方摇动战旗,叫起群山响起杀敌的怒吼……”吴旭东笑着说,“那时候,第八大队经常在深山密林里训练、作战,到处唱响这支战歌。”
经历战斗的洗礼,付出流血和牺牲,第八大队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抗日劲旅。吴晗在文中满含深情地说:“这些可敬的人们,在大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动……是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保存了这小块干净地。是他们起来保卫了自己,保卫了人民,保卫了主权。”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第八大队是开辟金义浦兰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第三展厅的资料记载:“金义浦兰根据地以义西、金东为中心,包括浦东和兰北、浦南,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30万。金属地区的党组织,在失去省委领导的困难情况下,积极地、独立自主地领导金义浦兰,建立了相当于县一级的抗日民主政权,团结各界群众起来进行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从义西联防办事处、金东义西联防办事处到金义浦联防办事处,尤其是金义浦兰总办事处成立后,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不断完善,基本上按县一级规模建制,充实人员,将所辖地方设立金东、义西、浦东三个区级办事处共计39个乡,并按党中央指示实行“三三制”体制,乡保长大多由共产党员和拥护抗日的人员担任。
除此之外,根据地的经济、民生、文教卫生等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忠诚的爱国志士 真正的共产党人》(收录于《吴山民纪念文集》)一文中记载:1944年夏,金义浦自卫委员会颁布了《分粮田赋合并征收办法》,使财粮收入显著增加。同时,加强干部配备,在交通要道设立税卡,整顿税收管理,制定方便合理的工商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办法,深受过往客商的赞扬。还设立了被服厂等后勤部门以保障供给,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根据地实施《金义浦地区土地租佃减租暂行办法》,调整租佃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金义浦地区减息增资暂行办法》在强调减租减息的同时,也要求交租交息,从而调动了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的积极性。另外,还号召和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根据地建设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我党先后建立了战地服务团、政工队、民运队,深入乡村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农抗会、妇救会、自卫队、民兵和儿童团,到处宣传、刷标语、办墙报、演话剧、教唱歌、举行军民联欢等,把抗日文化活动搞得生机勃勃。其中,“各村普遍建立农抗会,仅义西三梅、香山、新成、南平乡统计,建有56个村农会,会员9129人。”展厅内资料记载。
“1943年春,创办了金属党组织和办事处的喉舌——《抗日报》(四开版周刊),在根据地内外大造‘团结抗战’的舆论。”吴旭东介绍,根据地的社会治安,主要依靠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乡村民兵、自卫队维护,一般民间纠纷尽量由乡村调解处理。“这样,在根据地区域,游民归正,盗匪绝迹,除发生战斗外,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可以说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地。”《忠诚的爱国志士 真正的共产党人》一文中写道。
再建“金萧支队八大队”
“亲爱的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们!我们四年来同生共死的朋友们!我们要握手分别了。我们深知,我们的路途是艰辛的。我们走后你们的处境也是艰辛的……”在第五展厅的过道上,《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铺满了一整面墙。
抗战胜利后,“肃奸”“剿匪”之声甚嚣尘上,金萧支队多次接到浙东区党委“万万火急”的电报。兵贵神速,1945年9月26日傍晚,第八大队和党政干部800余人,趁着暮色从金东溪口禅定寺出发,连日急行军,终于在10月1日拂晓,赶到章家埠与金萧支队会合。随后,金萧支队改编为浙东纵队第六支队,第八大队改编为六支队第一大队。
展厅资料记载: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金义浦人民奋起反抗。1947年9月,吴甫新、吴琅寿奉命抽调到义乌组建金义浦武工队。11月13日,武工队对义亭火车站驻守的国民党一六四师一个排发起缴械战斗,首战告捷,并扩编为金义浦人民游击中队。次年6月5日,吴甫新遵照中共浙东临委指示,率部在永康郎下村与路南地区的浙江壮丁抗暴自救军第三大队,合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
百炼成钢,第六支队经历了墩头战斗、新屋战斗等数次战斗,极大地扩大了队伍的影响,提升了党的威信,挫败了国民党的士气。1948年10月23日,浙东临委批准同意,六支队八大队一中队在金义地区活动时与江东三大队合编为金萧支队八大队。
从此,金萧支队八大队对敌发起了全面进攻:在义北金山脚村击垮三县围剿部队,取得反“围剿”的主动权;全歼驻佛堂的敌自卫一中队和交警总队一部,俘敌中队长以下40余人……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李德生带领部队乘火车到达义乌,佯称是国民党军队。义乌国民党末任县长夏明翼、县参议长吴雄才率县党、政、商、学各界二三百人及军警列队迎接。三十五师指战员将其一举俘获,义乌宣告解放。至此,义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义乌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跨进了历史新时期,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