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华青 实习生 王乐婕 文/摄
烧饼,是义乌美食江湖里的“扫地僧”。
它随处可见,却又让人难以抗拒。在义乌人眼里,一个好吃的烧饼必须外皮焦黄酥脆,内里肉香浓郁,肉可以不多,但皮必须是薄薄一层。平时或许不会想起,但走过路过,只要闻见香气就拔不动腿……不少义乌人心里,也藏着一两家自己钟爱的烧饼店,遇到“同好”时还会拿出来一起分享。这不,最近就有一条关于“大学生烧饼”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获得点赞1000+、转发近3000次。小店也迅速被众多烧饼爱好者锁定。
早晨七点,记者来到位于北苑街道爱民社区厚富小区的烧饼店。此时火桶里的炉火已经烧红,戴着黑框眼镜的老板金作成一边摘葱,一边等顾客上门。“我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1992年出生,2014年大学毕业,开店卖烧饼已经8年。”小金虽然年轻,但制作烧饼时却有条不紊、游刃有余,给人一种毫不费力的感觉。揉面,裹馅,擀薄,贴饼……不过5分钟,一张热腾腾、香喷喷的梅干菜肉烧饼就做好了。
刚出炉的烧饼并不是扁平的,饼底呈圆润的蟹壳状,边缘微微上翘形成自然弧度。表皮经炭火烘烤,泛起均匀的金黄焦斑。肉与干菜的香气交织,直往鼻子里钻。一口咬去,饼皮焦壳轻轻碎掉,释放出浓郁的麦子甜香与炭火气息。细细品味,舌尖还能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那是饼皮与炭火亲密接触后留下的独特风味。紧接着,藏在薄薄的饼皮之间肥瘦相间的猪肉丁开始散发魅力,油脂在高温下融化成迸发的汁水,瘦肉则保持着紧实的肉感,搭配咸香醇厚的干菜,清新又辛辣的小葱,味道更加丰富。特别是油脂与干菜相互渗透,十分互补。干菜吸收了油脂变得柔软润口,猪肉则因干菜的醇厚香气褪去了油腻。两者在高温中交融成一种既家常又深邃的滋味,在酥脆面皮的助攻下,让人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
烧饼是一门关于“温度”的手艺,看似普通,做好却并不容易。环境温度影响着面团的发酵,炉子的升温速度也决定着烧饼最后的品质。小金当年跟师傅学了两个礼拜就开门营业,因为没有实际经验,做的烧饼时常不成功。“冬天发不起面,夏天面团老发酸。有时候炉子不够烫,饼贴在上面拿不下来。要是面皮上的面粉没刷干净,饼就会焦黑。”但现在,他已经能从容地根据季节变化灵活安排揉面、发酵的时间,保证每一个高筋面团在包馅的时候呈现“刚刚好”的状态,“师傅教的是基本功,很多细节要在实践中摸索。”
小金说,烧饼要好吃,材料必须好。为了确保肉馅新鲜,他让肉店每天派送新鲜猪肉,肥瘦比例3:7,确保肉馅口感鲜嫩。“夏天天气热,肉馅放外面容易变质,我就买了冰箱。”饼里的干菜一定要是地道的义乌味道。小金就去村里找爷爷奶奶收购农家干菜,要求干菜晒透、无杂质、不过咸,带着自然酵香,这是烧饼咸香的关键。
小金的烧饼店前后经历了三次搬迁。刚开始在苏溪,“生意比想象中差”。后来在后宅街道洪华小区经营多年,积攒了一批老客,但“位置不够好,新客太少”。今年搬到了厚富小区,毗邻早餐聚集区和夜市,形成了早晚双客流优势。即使是炎热的夏季,生意依旧不错。
和别家有多种馅料可以挑选不同,金作成的店里只有一种梅干菜猪肉馅。他说,一是这个味道最受人欢迎,二是他觉得贪多嚼不烂,把一种味道做好就很不错了。坚持、专注,让小金的烧饼获得了很多顾客的认可,尽管三易其址,依旧有老客追随。“这家的烧饼确实好吃,经常去吃。”“老板以前开在洪华小区,那时候还没结婚,现在孩子都有啦!”视频评论里,不少网友对他的烧饼表示肯定。
“这家肉是真多。”视频评论里,不少网友都提到了分量。记者现场一看,确实所言非虚。一个标价12元的烧饼,直径约25厘米,满满的馅料吃起来让人十分满足,胃口小的话得两个人分着吃。小金说:“烧饼就是要有肉才好吃。”店里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手写的价目表十分有趣:大一8元,大二10元,大三12元,学士15元,硕士20元,博士25元。“主要就是肉多少的区别,肉多饼就大。”小金笑着说,一般客人吃一个12元的自家烧饼就饱了,胃口很好的壮汉才能吃下20元的硕士烧饼,“20元的烧饼基本一个有一斤多了。开业到现在,还没几个人点过最大的博士烧饼。”
火了的视频,给小金带来不错的流量。“之前我一天能卖150到200个,最近在流量带动下,一天能卖300到400个,下午高峰时还要排队。”也有人质疑,一个大学生卖烧饼是否算浪费学历?对此,小金表现得非常洒脱:“现在大学生做什么都有,送外卖、开滴滴,只要能赚钱养家,不丢人。”其实,金作成大学毕业后也上过班,但感觉不适应,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做自己小时候爱吃的烧饼。“小时候父母给5毛钱,买个烧饼吃,感觉非常幸福。如今自己做饼,也是想留住记忆里‘外皮脆、内馅鲜’的儿时味道。”开店烤饼十分辛苦,特别是夏天靠着超200℃的炉子,简直是一种磨炼,但金作成却乐在其中。“学历并不是幸福的保障,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他说,做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养活家人、对自己负责,就是最好的活法。
如今,小金已经结婚,并在去年迎来了儿子出生。自觉身上有了牵挂与责任的他,如今更是动力满满。“现在我每天6点起床,一直工作13个小时都不带歇。每天店门一关,我就回家陪老婆小孩。”
日头渐升,烧饼店前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金作成一边做饼,一边和熟客聊天,手法利落,炭火正旺,烧饼飘香。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店里,一个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烙出义乌味道,也在创造自己踏实、温暖、有滋有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