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工商银行义乌分行某网点,一场争分夺秒的“反诈保卫战”悄然展开。客户王女士神情慌张地赶到柜台,要求将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提前转为活期,并立即转账至一个陌生个人账户。“急用钱!快帮我办!”面对柜员的例行询问,王女士语焉不详,不断催促办理,且其手机持续接到不明来电。
这一反常举动立即引起柜员警觉。凭借职业敏感性与日常反诈培训积累的经验,柜员未因客户催促而简化流程,反而更加细致地进行沟通。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询问下,王女士终于道出实情:她接到了自称“公安机关”的电话,对方称其涉嫌洗钱,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以配合调查,并威胁不得将此事告知银行人员。
网点工作人员迅速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结合王女士情绪紧张、回避关键问题、频繁接到外部来电等异常行为,客服经理与运营主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安抚客户情绪,并同步联系其家属核实情况。
“您别着急,这么大金额的转账,我们有责任帮您把好关。公安机关办案绝不会要求群众转账到所谓‘安全账户’,更不会禁止您向银行工作人员透露信息。”工作人员采用“柔性干预”策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与真实诈骗案例,向王女士耐心讲解诈骗手段的特征与破绽,逐步引导其理性判断。
在银行员工持续、专业且充满同理心的劝导下,王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落入骗局,当场打消了转账念头,成功避免了财产损失。此次事件中,工商银行义乌分行员工凭借高度的责任意识、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银行网点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为客户牢牢守住了“钱袋子”,展现了银行在金融反诈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该案例也为广大公众敲响警钟:凡是以“涉嫌洗钱”“配合调查”为由,要求转账至所谓“安全账户”的,均为诈骗行为!请务必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来电,必要时可向公安机关或银行工作人员核实。
全媒体记者 龚盈盈 通讯员 黄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