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祈山,是义北的地理标识,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次经过苏溪、大陈时,在不经意间往东南一瞥,就能看见它那连绵起伏的雄壮山脉,宛若大地的巨龙蜿蜒盘踞。它有着义东北群山的万千景象,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海拔821米的高度,足以让它傲视群雄。
会稽山余脉逶迤东来,在苏溪镇东北境内盘桓逗留,留下这座挺拔险峻的高山——龙祈山。在晴朗的天气里,高颜值的蓝天白云上线,无需添加滤镜,景物天成,对准龙祈山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每到新雨过后,云雾缭绕其间,变幻无穷的龙祈山,犹如被轻轻擦拭的水墨画卷——山色空蒙中透着清新与生机,若隐若现的雄伟气势让它更富有诗情画意!
走进龙祈山,山间林木葱郁,植被繁茂,峰峦秀丽,丘壑纵横,这里自古就以风景秀美而闻名遐迩。在清康熙年间,邑例贡监(通过捐纳和院试进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金以琳在游览了龙祈山后,曾吟有《龙祈山》诗一首。其诗云:“龙剑新开岳底函,桃花照锦落清潭。海天烟月凭谁得,会有云衢驾紫骖。”
此诗的首句,源自“紫气辨斗牛”的典故。“龙剑”,即龙泉宝剑。“岳”,借指龙祈山的高大巍峨之貌。“函”,指藏有“龙泉、太阿”双剑的石匣子。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龙祈山》一诗的意思是:龙祈山高大巍峨,犹如那把藏于山底石匣子中的龙泉宝剑,一打开,霎时剑光如电,其精气上彻于天。周边的桃花绚烂如锦绣,在清潭中映出了它华丽的倒影。我们怎样才能摘得那轮悬挂于浩渺空中并散发出微弱光芒的月亮呢?此刻,如虹的云中大道已展现在眼前,并向前延伸着,金碧辉煌的车辇也准备好了,正满怀期待踏上“摘月”的行程。
缘自祈雨的大山
龙祈山因“祈龙求雨”得名。据《万历义乌县志》记载:“龙祈山,在县北四十八里,高六十丈。山之西有水名深溪,自县北流入浦江。旱时居民祈祷,故名。”在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中也有类似记载:“龙祈山,山之西有水名深溪,自北流入浦江,旱时居民祈祷,故名。”
祈雨古称雩祀,是古代为应对旱灾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农耕时代,人们都是靠天吃饭的,天的阴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了。雨水对农业收成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充足与否直接决定着民众的生计。因此,遇到大旱之年,人们迫切盼望雨水的降临,通过“祈龙求雨”,祈求上天赐予甘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人对祈雨有多重视?朝廷组织祭拜祈雨仪式,是一件盛大而神圣之事,其兴师动众程度甚至超过了过年的庆典。而在地方,若遇到久旱不雨,则由地方官员带领下属和当地百姓求雨,期盼润泽子民。用于求雨的祈雨坛选址于何处?考虑到地形对降雨的影响,一般会选在山区。因此,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古代在龙祈山这个地方求雨,也是利用了当地迎风坡的地形条件。
宋朝时期官方制定了“画龙祈雨”的方案,大致是在旗帜上画有龙的形象,并在寺庙或道观中祭拜法事。如在《宋史》(卷一○二)之《礼志》中,就详细记载了《龙祈雨法》的实施过程:“景德三年(1006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法择潭洞或湫泺林木深邃之所……坛上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又设皂幡,刎鹅颈血置坛中,杨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
这种古老的《画龙祈雨法》是道教程式所为,并在龙祈山沿袭了下来。据传,在大宋年间的一个夏天,金华府属的八个县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眼看着百姓的庄稼要颗粒无收,体恤百姓的朱太守(太守是宋时对知府、知州等官的雅称)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义乌龙祈山德胜潭求雨,以解干旱之苦。
作为古代农耕社会形成的仪式,祈雨的目的就是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降雨,保障农业生产。但传说归传说,却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
再现祈雨祭天台
在漫漫岁月中,“画龙祈雨”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历史民俗文化,如今又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得以重现。早些年,当地村民通过自筹资金,在龙祈山脚下修建了祈雨台,还原了“祈龙求雨”的历史传说。
龙祈山祈雨台以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坛(祭天台)为模板,全部采用大理石构筑,高三层,在顶层设有大理石供桌,四周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在东、南、北方位上,呈扇形状分布有九层看台。在广场内侧的山坡上镌刻有古时“龙祈府”的府衙,以及山川、祥云、祥龙喷水等壁雕。当地还举办了以“画龙祈雨”为内容的龙文化节活动。
不过,古代的祈雨地点是设在山脚还是设在山顶,其祈雨仪式由道教还是佛教来主持,等等,都存有争议。道教自汉代起便吸收先秦的山岳祭祀传统,将高山视为“洞天福地”,认为山顶是沟通天庭、召役风雨的圣地,并在山顶建观(如泰山岱庙、华山云台观等)。一般来说,在明代以前,山顶祈雨场所多为道观或官方祭坛(道教体系),在明清以后,部分山顶出现了佛道共祀。在金以琳的《龙祈山》一诗中,首句的典故就引用了“道术者”之言。
龙潭信仰在古代占有重要地位。“龙祈府德胜潭”是龙祈山原始信仰的遗存,后因加入了民间故事而不断丰富。走过龙祈山祈雨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汪碧水,如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翠绿的山谷中。这便是始建于1969年的龙祈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等综合功能的小(二)型水库。因为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四周绿树葱茏,湖水碧绿透明,水质异常清冽,恰似一条巨龙横跨两山之间,大有“长龙卧波,未云何龙”的气韵。
龙祈水库是深溪的源头。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深溪,县北四十里。源出龙祈山西北,流至浦江新界,入诸暨丰江。”龙祈水库之水流出后,经深溪流至安珠弄水库,再经深溪沿同裕村蜿蜒流出,与鸽溪、大陈江汇合。一条深溪牵起了两大水库的波光,如同当年祈雨者手中的指尘,串联起了天地间的雨意。
据传,在未建龙祈水库前,深溪积深水为潭,早年有蛟龙居焉。一日,有农妇在潭中洗涤幼儿尿布,而蛟龙因有“洁癖”,便溯流而上,迁到了山脚的碧潭藏身。后遇放牛娃赶牛至潭边饮水而落下了牛屎,又使蛟龙腾空而起,在龙祈山盘旋良久后,方在龙祈峰附近觅得了一处泉眼栖身,名曰“德胜潭”。
相携放纵上龙祈
龙祈山风景秀丽,山谷中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而德胜潭的传说也吸引着游客向上攀登。沿着传说中蛟龙的腾飞轨迹,让我们一路溯源而上。
龙祈山保留有较为完好的登山古道。既是古道,也是一部铭刻在大地上的史书,甲兵曾在这里集结,商旅曾在这里休憩,诗人曾在这里行吟,僧侣曾在这里修行……它从汉唐遗风中款款而来,从挑夫的吆喝声中蜿蜒而来,听那“哒哒”的马蹄声,似乎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
古道之美,美在原始神秘的峡谷中。它虽没有条石铺就的平坦,一切全由天然的山体凿成,或以山涧的鹅卵石填路,但沿途植被茂盛,原始而幽静,两侧峰岩秀耸,鬼斧神工。因正值暑季,古道被浓绿覆盖,密林挡住了外面炎热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的光影堪称绝景。一路上,听山涧流水潺潺,似在忘情欢歌,轻风、白云、石阶、山涧,古道所触及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盎然的诗意。这里的好山好水造就了眼前旖旎的风光。
古道如同羊肠,不断向山顶延伸着,几分暑气若即若离,徘徊在古道的边缘。山高路远,总感觉有走不完的山路,在途中一度产生了放弃登临的念头,山路虽蜿蜒难行, 心却如飞鸟翱翔,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心中涌动着对生命美好的无尽感激与喜悦。这也难怪,近年来因登临龙祈山而迷路的“驴友”不在少数,但徒步古道的游客依然接踵而至。
同行的龚师傅已年逾古稀,仍步履轻松地坚持上山,并鼓励着我继续向前。或许,正因为山路崎岖、山高林密、乱石嶙峋、路况复杂,且充满了神秘气息,更鼓足了征服龙祈山的勇气,让我决定相携放纵一把。毕竟,谁都无法拒绝在山野间徒步的快乐。
山涧的泉水,时断时续,宛如隐士抚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而有时,它则潜入了岩缝,化作了暗流低语,让人生疑,这是山灵藏起了半阕乐章,留给游客去猜那未尽的韵律。待转过山坳,泉水忽又跃出了石隙,迸溅出碎玉般的清响。
沿途的自然景观更是鬼斧神工,别具风采神韵。路旁,有“金龙太师椅”可坐一坐,其扶手仿佛是两个灵动飞升的龙头。在上山古道的右侧,则有如金佛手般的岩体高耸入云,人称“五指探天”。但见它五指微蜷、掌心朝上,仿佛凝固了千年的问询。
“此处山野风光秀,佛手迎宾万里香。长瀑笑宴天下客,百鸟欢歌龙王康。”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微服私访龙祈山,并挥毫写下此诗。显然,此乃“戏说”而已,因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虽曾六次南巡,但主要巡游于京杭大运河及江南核心城市,活动范围在苏南、浙北,而义乌位于浙中,并不在其南巡路线上,更不要说赋诗。虽民间故事曾有“乾隆微服私访”,但多属附会,缺乏可靠证据,在义乌的古县志上都未提及。
龙祈山顶古韵生
一路走走停停,当游客来到临近龙祈山的山顶附近时,即来到了古人祈龙求雨取水的源头——德胜潭。在这一眼藏匿于天然秘境的仙水潭边,有一方立于一九五七年七月的石碑,上书“龙祈府德胜潭”等字样。或许,这正是《龙祈山》一诗中,“桃花照锦落清潭”之“清潭”吧。
德胜潭以其清冽甘甜的山泉水而闻名。它用深厚的心胸收容了无数滴水的精灵,用一汪凝碧固守着这片神秘的山谷,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不同寻常的风情。据称,此潭在连日暴雨时,山泉不会溢出,且照样清澈;若遇天晴大旱,这山泉也不会枯竭,堪称一大奇事。
走过德胜潭,再走过一段翠竹环绕的山路,历经一番艰难跋涉后,终于登上了龙祈山的山顶。所谓的山顶,其实是一片空旷的平地,且是荒草萋萋。山顶上搭有帐篷,这是留给“驴友”们用来歇脚的。帐篷内还配备了简易的厨具、热水瓶、食盐,以及餐桌、椅子、吊床等。在蓝天白云下,游客或唱歌跳舞、打牌娱乐,或家常小聚、举杯共饮,把酒临风。山顶上还设有秋千等娱乐设施,看来这山上平时并不缺少人气。
山顶上,还有一棵古杉木高耸入云,直刺苍穹。在这古杉木之旁,即古寺院(道观)的遗址。眼前的这片废墟中,尚遗有一方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记事碑,由于年代久远,原碑文字已漫漶不清。但从残破的石碑和苍老的石柱中,我们仍能读出它昔日的兴盛与辉煌,从此碑文断断续续的字里行间,仍可辨当年祈雨盛况的残痕。
“山川百原,能兴云致雨者也。众水所出为百原,必先祭其本。”遥想当年,每逢大旱,方圆百里的乡民齐聚于此,见祷雨者在祈雨坛旁忙碌,香烟袅袅升腾,与山间云雾交融,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而今,只留下断壁残垣,留下呜咽的山风,留下沧桑岁月的沉重叹息。
站在龙祈山的山顶登高望远,临风长啸,眼前这炫目的画卷,美得让人惊心动魄。茫茫的林海中,有奇石异木、飞瀑流泉点缀其间,远眺某处美景,会不知不觉间失了神,遗忘了时光。靠在吊床上仰望蓝色的天幕,但见片片白云如风帆般飘游着。这云来得轻、来得静、来得烂漫,仿佛触手可及。金色的阳光随着云朵的移动而变幻,为这如画的景色增添了一抹流动的色彩。
龙祈山的奇、幽、曲、古、野,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懂得。翻越龙祈山,在山的另一边就是八都坑了。由于山路狭窄且陡峭,杂草丛生,就没能继续往大山深处跋涉。若往山的东面行走,沿着山脊可以到达里西岗和风车口。而过了风车口,便是诸暨市黄家店村了。陪同走访的龚师傅说,因为走大路要遭到拦截,古时候人们就通过这条古道前往诸暨贩卖豆腐皮,再将当地的食盐等日常用品带回来。
往事如烟。回首古道挑柴贩盐的日子,那肩上的扁担似乎还在“吱吱”作响,山脊上的薄雾在破晓前漫开,汗涔涔的粗布衣裳,被风吹干了再湿透。这古道上的脚印啊,也不知存在了多少年。如今古道依旧,且有些路段早已湮没在荒草中,唯有当年歇担时的石磴,在被无数贩夫走卒磨蹭后仍泛着光亮。山顶上传来了“喊山”的声音,在空谷里荡出几重回响,声音里透着几分歇斯底里,却再也不见那用肩膀扛起生活重担的身影从山坳里转出。
时光不语。唯有那从石缝里钻出的野蒿,又撑开了细碎如星雾的穗状花,依旧在微风中轻轻颔首,像极了诗人笔下那些跳跃的诗行。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