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魏佳佳 文/摄
7月10日,一踏入义乌全球数贸中心超高层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当天下午3点,记者跟随钢筋工陈万科师傅,体验高温天气下的工地日常。
目前,工地主体结构正在施工,钢筋骨架密密麻麻。我跟随陈师傅登上11层施工平台,这里虽然避开了烈日顶头晒,但四周环绕的钢筋和裹挟着热气的大风,反而让这里异常闷热。陈师傅和他的工友们就在这“钢筋丛林”里忙碌。我戴上安全帽,刚站了一会儿,汗水就开始顺着脖子往下淌。
陈师傅的工作任务是绑扎钢筋,只见他半蹲着身子,熟练地拿起扎钩和扎丝,把两根交叉的钢筋紧紧固定在一起。我跟在旁边,想试着帮忙递扎丝,可面对眼前密集交错的钢筋,手指摸索着,一时竟不知该把扎丝准确递到哪个位置,动作格外生疏。而陈师傅尽管戴着有些磨损的工具手套,动作却行云流水,丝毫不受影响。
在高温下作业,体力消耗巨大。不一会儿,陈师傅橙色工作服的后背已完全湿透,紧紧贴在身上。汗水不断地从他的安全帽帽檐下渗出,他只能时不时抬起胳膊,用袖子快速抹一把脸。安全帽的帽绳,也被汗水浸得变了色。
“习惯了,夏天都这样。”陈师傅一边麻利地绑扎,一边简短地说。他告诉我,为了避开最毒的烈日,他们一般早上5点多就开始干活,中午有一段相对长的午休。但即使这样,上午这几个小时,也足够让人汗流浃背。“热是热,但工程质量要紧,天再热工作也不能马虎。”陈师傅指着周围已绑好的钢筋,语气里带着朴实的自豪。
短短几个小时的跟班体验,我的衣服早已湿透,安全帽下的头发也被汗水浸透。而陈师傅和他的工友们,在短暂休息后,又迅速回到各自的岗位上。
阳光下,那些头戴安全帽、工装湿透的身影,依然在“钢筋丛林”间忙碌穿梭。他们用最朴实的劳动,默默承受着高温的“烤”验,一砖一瓦,一筋一梁,浇筑着我们这座城市向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