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活力无限的义乌,总有些身影让时光变得温柔。当多数人以为花甲之年该安享清闲,这里的老人却用滚烫的热爱,把岁月写成了照亮他人的诗。
吴功俊的抽屉里藏着“勋章”——受助孩子的笑脸与军营的红糖甜香,半生贫寒未冷却他的善意,从“春蕾计划”到“拥军糖蔗田”,他用近二十年的坚持证明:善良是细水长流的星光。正刚的三轮摩托车轮丈量着九千里山河,七次进藏的风雪里,陌生人递来的钢丝绳与高原上的互助,让“60+”的人生成了勇者的征途。张满法的书桌前,毛笔与手机并肩而立,170多万粉丝的屏幕两端,是他用传统智慧与新媒体织就的民生纽带,那句“心若不老,岁月无问西东”,道尽银发一族的时代担当。
义乌的“银发乐开花”,不只是个体的闪耀。那一个个社区食堂的烟火、智慧养老的科技、政策春风的吹拂,让每个老人都能在城市的温度里舒展生命。当老吴的善意、正刚的勇气、张满法的智慧与城市的关怀相遇,便汇成了这样的答案:年龄从不是枷锁,心怀热爱的人,终将在岁月里融汇成永不枯竭的暖流。这暖流里,有义乌的烟火,更有生命最本真的模样——以心为烛,既照亮他人,也让自己活成了岁月里的一道风景。
热心肠的“义乌老吴”:“暖心的事儿一直尽心做下去”
寒夜里的星火,照见余生的方向
暮色漫过稠江街道欧景名城的窗棂时,年过花甲的吴功俊常坐在阳台翻看着一叠泛黄老照片——泛黄的纸页间,有他童年攥着半个窝头的清瘦身影,有军营里战士送来的“情系官兵见真情,心系国防显担当”的匾额,还有受助孩子来信里歪歪扭扭的“谢谢吴爷爷”的字迹。
六十余载光阴流转,这位被身边人称之为“义乌老吴”的人,始终用行动续写着一个朴素的信念:坚持,尽力而为,暖心的事儿要坚持尽心一直做下去。
出身贫寒的吴功俊,记忆里最深的颜色是灰蒙的。少年时家徒四壁,成年后经商失利背负债务,连孩子的学杂费都一时拿不出来。尽管日子艰难,他总是抽机会到村子附近的海航某部“夫妻哨所”看望,并送上一些生活日用品。军人的执着、奉献和坚守给了吴功俊极大的鼓舞。这,就像冬夜里的星火,在他心底燃起不灭的光。
2006年,当他创办的赛宝塑胶制品厂终于步入正轨,义亭镇妇联的“春蕾计划”像一声召唤。他揣着现金冲进办公室,几乎是抢着说:“我来帮这些孩子!”当看到贫困学生接过学费时湿润的眼眶,他忽然读懂了人与人之间善意的重量。此后近二十年,他年均资助20名孩子,累计金额超5万元,一张张受助孩子的笑脸,成了他办公桌抽屉里最珍贵的“勋章”。
糖蔗田的甜香,飘向高山上的军营
义乌西部海拔800米的雷达站,每年春节都会飘起红糖的甜香。自2015年起,吴功俊带着亲友和职工承包了两亩“拥军糖蔗田”,每年秋日砍蔗时,他总是在糖厂督促榨糖师傅熬制最好的红糖。当青色的糖块装进拥军礼盒,送往军营的战士手中,他笑了:这是义乌的味道,你们守着大山,我们守着你们的乡愁。
有年大雪封山,他带着职工将红糖送到半山腰,和战士们一道扛着红糖上山。看着战士们捧着热红糖姜茶的笑脸,他忽然想起年轻时“夫妻哨所”里的那对现役夫妻——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真的很美,他会让人心生温暖,激发力量,化作糖蔗田的根系,深深扎进老吴的心田里。
岁月如河,暖流不息
退休后的吴功俊更忙了:捐资助学、关爱军营;在金华市妇联和金华晚报联办的6138热线倾听妇女儿童的心声;作为金华市行政执法监督员,他走街串巷了解社情民意……有人劝他歇歇,他却指着办公桌上的日记本说:“你看,这上面记着每个孩子的学龄,还有‘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我得提前准备。”
如今的“义乌老吴”,鬓角已染霜雪,但每次走进校园或军营,眼神依旧亮得像个少年。他常说自己是被善意托举着走过来的人,所以要把这份托举变成接力赛——从春蕾计划到向阳花行动,从糖蔗田到监督岗,他用大半辈子证明:善良从不是瞬间的光芒,而是岁月里细水长流的坚持,这或许就是生命最好的模样:以心为烛,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成了一首温暖的长诗。
暮年邂逅远方的正刚:车轮丈量山河,改写“60+”的活法
暮年勇者的旅程序章
闲暇时,66岁的正刚总会摩挲着三轮摩托车泛光的把手,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九千里山河的故事。“骑着三轮摩托车,前几天刚从吉林延吉回来,这一趟像几年前自驾西藏一样难忘。”他的声音里流淌着岁月沉淀的从容,也跃动着少年般的炽热。
这位本该在摇椅上安享晚年的老人,却在人生的下半场七次单车进藏,足迹遍布二十余省、自治区、直辖市,他像坚韧的前行者,一次次将自己抛向未知的远方。旁人眼中的“不安分”,在他心里却是生命最本真的回响——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他选择以另一种方式与时光赛跑,在山川湖海间丈量生命的厚度。
雪域征途的生命印记
记忆最深处的西藏之行,是刻在他生命里的勋章。嘉陵三轮摩托驮着他从义乌启程,车轮碾过鹰潭的晨雾,掠过凯里的炊烟,在富源的山路上奏响自由的乐章。驶入云南地界时,平坦大道上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穿过喧闹县城时,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每一处秀奇风光都化作心灵的慰藉。然而,真正的考验藏在芒康与八宿之间的天险。
海拔4900多米的亚拉山口,在暮色中宛如巨兽张开的獠牙。盘山雪道上,摩托车的轰鸣声被风雪吞噬,车轮在冰面上打滑,进退维谷的绝望瞬间将他淹没。就在这时,一辆载着五人的越野车如暗夜中的灯塔,陌生的手递来钢丝绳,温暖的力量牵引着他翻越生命的至暗时刻。108道弯,每一转都是生死考验,每一步都凝聚着陌生人的善意。山顶的风呼啸而过,吹散了恐惧,却吹不散这份镌刻在雪山之巅的情谊。多年后,云南友人的问候依然准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那是比任何风景都珍贵的生命馈赠。
抵达拉萨的那一刻,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仿佛在为这场勇者的征程加冕。短暂停留后,他又踏上归途,经格里木、穿西安、过咸阳,最终回到义乌。16天,9885公里,车轮丈量的不只是距离,更是灵魂的蜕变。思想在风雪中淬炼,心灵在天地间净化,他读懂了自然的敬畏,体会到真诚的可贵,更触摸到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车轮不息的生命诗行
旅途中的善意如同星火,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在芒康到八宿的“死亡公路”上,浑浊的澜沧江在悬崖下咆哮,落石不时滚落。当正刚发现年轻骑行者因油料耗尽而惊慌失措时,毫不犹豫地递上备用油,在前引路,陪伴着小伙子翻越海拔 5000多米的高峰。这份跨越年龄的守护,让陌生的旅途充满家的温度。在沙漠路段,他敏锐地发现轿车引擎盖异常抖动,及时提醒车主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危机。冲出沙漠时,车主等候的身影,成为旅途中又一段温暖的记忆。
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鬓角,却从未冷却那颗滚烫的心。如今,正刚依然保持着远征的热情,南至彩云之南,北达白山黑水,车轮所至皆是向往。谈起未来,他眼中闪烁着光芒:“要是条件允许,我想去漠河村看看祖国最北的日出。” 对他而言,远征早已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与生命的对话,是对热爱的坚守。
正刚的故事,是写给暮年最浪漫的情书。他用车轮书写的,不仅是跨越山河的传奇,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生活态度。当大多数人在岁月里选择安逸,他却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在前行中领略最美的风景,收获最真挚的情谊。他提醒每一位远征者:“慎行,备足油料、食物,把每一天都看成第一次出发。”这既是经验之谈,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车轮滚滚向前,正刚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征程告诉我们:年龄从不是追逐梦想的枷锁,只要心怀热爱,脚下的路永远通向诗和远方。在时光的长河里,他如同一叶勇敢的扁舟,载着对生命的热忱,驶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精彩。
银发微博“大V”张满法:心若不老,岁月无问西东
笔墨里的时光: 当灵魂撞上新媒体
每天一大早,晨光刚漫过窗棂,62岁的张满法已坐在檀木书桌前。狼毫笔在砚台里转了三圈,墨香混着紫砂壶里飘出的龙井香气,在书房里织成一张温润的网。宣纸铺开时,他的指尖蹭过纸面,留下轻微的沙沙声——这是属于他的晨课,也是与千年文脉的私语。
书桌右上角,一部智能手机屏幕亮着微光。170多万粉丝的微博私信箱里,躺着昨夜的留言:有深圳年轻人请教跨境电商的门道,有成都阿姨分享刚学会的理财小技巧,还有义乌商户发来新一季的外贸数据。他放下毛笔,指尖在屏幕上敲打,老花镜后的眼睛眯成笑纹:“你看,这网线那头连着的,全是活生生的日子。”
2018年春天的记忆格外清晰。当数十条“退税卡壳”的私信涌来时,他把宣纸推到一旁,连夜整理出三页问题清单。“那些企业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这老头子坐不住。”凌晨三点的书房里,台灯下的身影弓着背,把企业名称、退税金额、延误天数一一标注,像极了年轻时核算账本的模样。博文发出次日,义乌税务部门的车就停在了机场路公司大院里,他掰着手指头跟分局调研人员算流程,从海关系统讲到企业现金流,连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地都没察觉。后来上百家企业及时收到退税时,他手机里塞满了带着方言口音的感谢语音,“有个老板发来工厂开工的视频,机器响起来那刻,我眼眶都湿了。”张满法说。
网线串起的烟火:
从三亚民宿到公益课堂
生活的惊喜总在不经意处。前些年春节在三亚,儿媳订的海景民宿实则破败不堪,大年夜的海风混着霉味灌进窗户。旁人或许只会抱怨,他却掏出手机,把漏水的水龙头、松动的毛巾架、开裂的洗脸台,脱落的马桶盖等拍成九宫格,配文写道:“想让天涯海角的美,不应是照片里的样子。”没想到第二天,三亚市副市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当天上午,旅游局的人带着维修队敲开了门。“看着工人换灯泡时,隔壁屋的东北大叔直拍我肩膀,说‘老哥,你这微博比导游图还管用!’”他说着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全是光。
如今的他,还在微博开了“银发课堂”,讲《道德经》里的处世智慧,也教老年人用手机挂号、网购。又在微博上创建了《财经民声》专栏,他不仅关注国家经济改革发展和时事民生问题,还时常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与人生感悟。曾有一位粉丝朋友留言说,他在创业低谷期看到我的分享,重新燃起了斗志,如今事业已步入正轨。这让他深刻体会到,退休后的生活依然可以通过网络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上个月,甘肃山区有个女孩发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写着“给微博上的张大伯”,他特意剪屏下来,逢人就说:“你看,老胳膊老腿也能种出春天。”
不老的征途:
当砚台遇见“充电宝”
书架上,《资治通鉴》旁躺着《数字经济新论》,毛笔筒里插着充电线——这是他的“跨界装备”。儿子接手企业后,他反而更忙了:清晨写字,上午刷微博看政策,下午研究短视频剪辑,晚上还要给粉丝答疑。有人劝他“该享清福了”,他却指着书桌上的座右铭:“心若不老,岁月怎敢催人。”
上个月去云南旅行,他在玉龙雪山下用手机直播写生,百万网友看着他笔下的雪山一点点染上朱砂红。有年轻粉丝留言:“大叔,您活成了我理想中的老年模样。”他回复:“哪有什么理想模样,不过是把每一天都当成新拆的宣纸,一笔一划写下去。”
暮色漫进书房时,他正对着镜头讲“如何用微博反映民生问题”,身后的宣纸晾着刚写的“老骥伏枥”,墨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像在应和键盘的敲击声——这是属于张满法的双重奏:传统与现代在他的生命里握手,岁月的沉淀遇上时代的浪花,竟开出了最鲜活的花。
“你看这毛笔和手机。”他举起两样东西,笑得像个孩子,“一个连古今,一个通天地,咱老年人的日子,照样能活得热气腾腾。”张满法说。 本版文字图片 全媒体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