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本报讯 免费鉴宝、文物捐赠、聆听讲座……5月15日,我市举行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此次邀请了全省文博领域专业人士、文化爱好者等齐聚一堂,参与文物公益鉴定、文物征集、主题讲座等一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中,文物鉴定是一大亮点。在市美术馆一楼大厅,来自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的5位专家,为群众提供公益鉴定咨询,范围涵盖陶瓷、书画、玉石、杂项四个品类。凭借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专家们为群众答疑解惑,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这是属于宋代的”“这件的年份是比较久了”……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专家们坐成一排,与携“宝”而来的收藏爱好者交流讨论。“经过鉴定,它不是唐代作品,但这件宝贝承载着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我会一直珍藏。”来自东阳的詹宏顺手持一卷收藏40多年的丝绢书画感慨道。据统计,当天共鉴别民间收藏品近300件。
“义乌收藏家的收藏水平显著提升。这次鉴定的藏品几乎没有新仿品,精品更是不少。”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物出境鉴定责任鉴定员钟凤文对收藏家的“功力”赞叹不已。更令全场惊喜的是,我市收藏爱好者方永平带来的南宋隆兴元年纪年铭青瓷谷仓罐,经鉴定为真品。这件距今862年、带有罕见“酒库”“金银库”等文字记载的珍贵文物,在鉴定结束后便被方永平慷慨捐赠给义乌市博物馆。据了解,方永平经营一家古玩店,这件藏品是他两年前以1000多元“捡漏”所得。“让文物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这种奉献的喜悦远超个人收藏的满足感。”他说。
文物捐赠环节同样备受关注。藏品捐赠仪式暨赠书仪式上,捐赠人代表何芹生、吴立功先后上台分享与藏品的故事。“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有一个历史故事。”86岁的捐赠人何芹生讲述了自己捐赠15件(组)老物件的故事,其中包括其父亲何菁的《汉书古字及假借字说明》手稿、百年前的毕业文凭等珍贵文物。另一位捐赠代表吴立功则呼吁:“公共文化是人人能享受的文化,也是需要人人都参与的文化。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参与进来,为义乌文化发展作贡献。”
博物馆作为城市记忆和文化遗存的载体,是展示城市文明与重塑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过去3年,在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捐赠下,义乌市博物馆共接收85批次、514件(组)珍贵藏品,涵盖陶瓷、书画、民俗器物等多个门类,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