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佩戴安全头盔、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多人骑乘、闯红灯、乱变道……近两年,我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幅增长,这一交通工具在便利群众出行的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一些难题。
电动自行车骑行违法或不文明行为有哪些?带来哪些风险?原因为何?如何治理?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不文明骑行行为危害大
清晨8点多,商博路与江东东路十字路口,记者看到,有一些电动自行车没有按规定停在非机动车道等待区,而是超出区域停在斑马线前面,不时被右转的机动车贴近。
“这种行为很危险!”路口交通劝导员老王介绍,遇红灯时,有的电动自行车不愿意停在规定等待区,要么车头探出去,要么直接停在等待区外,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遇有大型机动车右转时,这些超出区域的电动自行车会陷入大车的视线盲区。大车的前轮刚过去,后轮就可能把没在正确位置的电动车卷入,后果不堪设想。
“变道时不注意观察后方情况,‘嗖’的一下就转弯,这样很容易让同方向行驶的车辆措手不及,引发碰撞事故。”在新科路与西江路十字路口,一执勤交警介绍说,近些年来,不少电动自行车事故都是由于“不注意观察”导致的,比如突然变道驶上机动车道、猛地转弯或掉头等,而有的交通事故,尽管碰撞力度不大,但由于电动自行车骑行人没有佩戴头盔,结果成了大问题。交警说,头盔被交警称为“生命盔”。电动自行车设计时速并不高,一般情况下急刹车不会造成严重问题,但头部着地就有致命风险。从走访的情况看,尽管交警持续加大对骑行不佩戴头盔的查处力度,但仍有不少骑行人在没有交警查处的路段摘下头盔。
另外,闯红灯也比较普遍。有些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绿灯变黄灯甚至刚变红灯时,为了抢那一两秒钟,不顾一切地加速冲出去。电动自行车速度没有机动车快,往往会与另一侧绿灯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产生冲突。此外,外卖骑手作为电动自行车的高频使用群体,也存在不少不文明驾驶行为。比如,车速快、乱抢道、闯红灯、头盔佩戴不规范等。
电动自行车的不文明行为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更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使行人在道路上的安全风险增加。
乱象缘何屡禁不止
为什么驾驶电动自行车的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主要集中在法律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不足等方面。
“很多驾驶人法律意识、安全观念淡薄。”从调查的情况看,很多骑行人对交通法规一知半解,即便知道规则,也总心存侥幸心理。交通文明劝导员老王说,一些人闯红灯、不佩戴头盔、带人、任性骑行比较普遍,有的人将安全帽、遮阳帽、无顶帽当作安全头盔,还有的人虽然佩戴了头盔,但却没有“系好扣牢”,他们总以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人还对劝导员还心生不满,认为是在“多管闲事”。
门槛低、处罚力度小、违法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只要会骑自行车就能骑电动自行车,还不用考驾照,有的老人腿脚行动不便,也骑行上路,有的家长放任孩子骑行上路,其本身对交通法规了解不多,加上自身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很容易因处置不当而酿成事故。另外,违法成本低也是电动自行车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和机动车相比,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这就让一些人不把交通法规当回事。
治理违法骑行需多管齐下
对于驾驶电动自行车的种种违法行为,交通管理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持续加大对不戴头盔、逆行、超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制作不戴头盔引发严重事故的视频、通过AI抓拍不文明行为,在路口交通LED屏上反复播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动自行车体量大,流动性强,执法力量不足等方面因素,对于不文明骑行的治理效果难以持续“实现预期”。有识人士建议,要致力于构建全链条法治管理体系,建立“信用+执法”机制,推行“三色管理”制度,首次违法黄牌警告、二次橙牌教育学习、三次红牌暂扣车辆,将多次违法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建设智慧监管系统,安装更多AI视频监控装置,自动识别逆行、占道等行为。推广电子车牌技术,实现车辆信息动态管理;积极培育行业自治力量,完善外卖、快递企业安全联盟,建立骑手分级管理制度。发展“骑行督导员”志愿者队伍,赋予违法劝阻权限。另外,各单位、社区要持续加强电动自行车文明骑行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动员“自己的人”带头践行文明交通,学校、家庭也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安全文明骑行的教育与监管。通过构建“法律约束+科技支撑+社会协同"的治理框架,实现电动自行车违法骑行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推动形成安全有序文明的电动自行车出行生态。
全媒体记者 刘军 文/摄
链接>>>
没喝酒也可能测出酒驾?
服用某些食品药品,容易被误判
没喝酒被测出酒驾?有人吃了1个蛋黄派后立即接受呼气式酒精测试,结果显示,酒精含量达23毫克/100毫升(达酒驾标准);有人喝了功能性饮料红牛后酒精检测显示阳性;有人食用10颗荔枝后立即呼气,酒精含量可达89毫克/100毫升(达醉驾标准),但10分钟后,复测值归零……
“由于制作工艺或发酵等原因,食用或饮用某些食品、饮品、药品后,会测出一定剂量的酒精,容易被误判为酒驾。”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河东大队副大队长肖振华解释,含酒精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发酵食品和高糖水果是常见的可测出酒精的高风险食物。
蛋黄派、瑞士卷等零食,在制作过程中常添加食用酒精作为防腐剂。腐乳、泡菜、酵母面包、酒酿圆子等食物,在发酵时会产生微量乙醇。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荔枝、榴莲、杨梅、葡萄等,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也会产生乙醇。食用这些食物后,短时间内口腔中乙醇含量升高,容易被误判为酒驾。
此外,使用乙醇作为溶剂的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止咳糖浆,含酒精的漱口水、口气清新剂等日用品以及名字里就带“酒意”的醉虾、醉蟹、酒心巧克力等食品,服食或使用后接受呼气式酒精测试,都容易被误判为酒驾。尤其是饮用藿香正气水后,测试结果能达600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驾标准。
肖振华表示,若驾驶员因类似情况被测出酒驾,可主动向交警说明情况,解释近期饮食状况,最好可以提供食物、药物或日用品包装等作为佐证。随后可以漱漱口,待口腔酒精挥发后再次检测。若呼气检测仍存疑,可通过血液检测确认实际酒精含量(以血液检测结果为准)。
临沂交警提醒,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100毫升即属酒驾,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构成醉驾。酒驾可能面临暂扣驾照、罚款乃至刑事责任,请勿抱侥幸心理。
在道路上如何安全骑行?
养成双手控车、转弯瞭望等习惯
随着天气变暖,在道路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骑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骑行更安全?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交管大队法制民警冯可。
骑行时选择哪条路?冯可提醒,一般情况下必须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否则就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如果非机动车道发生严重拥堵、存在占道情况,导致骑行者不能行进,或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该怎么骑行?
“如果非机动车道无法行驶,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具体处理,特殊情况下可以借机动车道的最右侧车道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骑行,应当靠机动车道的右侧行驶。”冯可说。
骑行速度有限制吗?冯可说,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的速度有规定,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自行车的骑行速度。“一些公路自行车骑行时提速快,由于路况复杂,在公路骑行需要保持低速安全行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冯可补充说,非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
部分骑行者有时会单手骑车,甚至双手脱把骑行。这种看似很酷的行为,隐藏了不少危险,并违反了交通规则。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单手骑行或双手脱把骑行,会降低车辆操控性,尤其在复杂路况下,如湿滑路面、突发障碍路面,容易因制动不及时引发事故。”冯可建议,骑行时要养成双手控车、转弯瞭望等习惯。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还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未满12周岁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骑车时难以稳定操控车辆,遇到突发情况时也容易慌乱、反应慢,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理解也不足。”冯可建议,交管部门通过“家校警”机制,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交通安全系列课堂”,向学生普及非机动车通行规则、盲区风险及文明骑行习惯。
电动自行车充电规定
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相关规定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及相关的消防安全须知进行规范。以下是关于电动自行车充电的主要规定:
一、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基本规定
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这是为了避免因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确保公共安全。公民应尽量不在个人住房内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如果确实需要在住房内停放和充电,应当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以防止发生火灾。
二、关于电动车违规充电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如果个人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这意味着,如果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充电,阻碍了疏散通道或安全出口,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的方法
采用小区电动车充电桩充电:小区内通常会有专门的电动车充电桩,这些充电桩不仅安全方便,而且费用也不高。电动车换电池:除了充电,现在也有换电柜可以提供电动车电池更换服务,这是一种快速、便捷的解决电动车续航问题的方式。
总的来说,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应遵循相关的消防安全规定,严禁在公共区域或个人住房内违规充电。同时,小区和相关机构也应提供安全、便捷的充电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 供图: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