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郭佳美
昨日,在大陈镇的一家衬衫企业,镇应消站的工作人员习惯性掏出手机扫一扫车间门口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便跳出场所信息、标准化检查清单、企业历史隐患问题,让他对当日隐患排查工作胸有成竹:“现在不用再担心检查标准模糊、信息不明,系统直接推送任务清单,就像给安全生产配了智能导航仪。”
这是大陈镇打造的“数字大陈”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日常场景。据悉,通过数字化流程再造,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0万的镇,构建起覆盖9大行业领域、1600余家企业及1500余家店面的智慧监管网络,实现安全生产从传统粗放管理向现代精准治理的跨越式转型。
该安监系统创新设计的“发现—交办—整改—反馈”四步闭环机制,犹如精准运行的“安全齿轮”。检查人员扫码启动任务后,系统即时匹配行业检查标准,自动生成隐患清单。某包装材料企业曾因线路整改争议拖延半月,如今收到系统短信提醒后,48小时内便能完成整改并通过线上验收。“就像给隐患整改装了倒计时器,效率提升何止一倍!”该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权限分级管控机制更是筑牢制度防线的有效抓手。普通隐患需上传整改前后对比照片,正如镇应急消防管理站负责人所说:“数字化不是简单赋权,而是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权力规制。”
整合当月隐患一览、企业码情况、企业服务等10类信息的动态数据驾驶舱模型,让监管跑在风险前头。当某印染企业连续出现同类消防隐患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网格,视情联动应消站、专职消防队等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配合智慧烟感系统,相当于给企业装了24小时在线的‘健康监测仪’。”应急消防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道。
在工作中,大陈镇还创新实施“红橙黄蓝”四色动态监管模式,实现精准施策。红码企业24小时内派单安检员联同网格长上门专业指导并及时消除隐患,橙码企业“周检+精准督导”,蓝码企业转为“月度体检”,中间的过渡期设置“黄码观察期”。这种分级诊疗式的监管改革成效显著:全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同比提升28%,低风险企业迎检频次骤降62%。某纺织企业安全主管感慨:“以前不论企业状况如何都要应付频繁检查,现在获得蓝码后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实质性的安全管理上。”
这场始于安全生产的数字化变革,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生态。“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把线下流程搬到线上,而是通过数据要素重构治理逻辑。”大陈镇应消站负责人表示,随着物联感知网络向重点场所延伸覆盖,风险预警响应时间已压缩至分钟级。
下一步,大陈镇计划将“数字大陈”系统与城市大脑深度对接,开发智能研判模型,打造“全域感知、全时响应”的安全生产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