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回家,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找车位。在义乌的许多小区和街巷,公共停车位本就紧张,可偏偏有人用椅子、锥桶、电动车甚至自制地锁将车位据为己有,喷上“专用车位”“禁止停车”的字样,理直气壮地霸占公共资源。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行为,不仅加剧了停车矛盾,更暴露了城市治理中的短板。
私占车位看似是小事,实则侵害了公众利益。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共停车位属于公共资源,任何人不得私自占用。然而现实中,许多占位者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管理部门也因执法成本高、整治难度大而难以根治。即便接到投诉后清理了障碍物,没过几天又死灰复燃。这种“猫鼠游戏”让守法车主倍感无奈,也助长了占位者的侥幸心理。
义乌近年来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下了不少功夫:盘活闲置地块增设停车位、推行错时共享停车、试点智慧停车系统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但硬件提升之外,管理软实力更需跟上。一方面,执法不能仅靠“运动式整治”,而应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屡教不改者依法处罚,形成震慑;另一方面,社区、物业也需主动作为,通过公约约束、邻里监督等方式营造共治氛围。此外,不妨借鉴外地经验,例如杭州部分社区对私占车位现象设立“黑名单”,温州通过“随手拍”发动市民举报,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根治私占车位顽疾,既要“堵”也要“疏”。义乌作为商贸城市,车辆流动性强,相关部门需进一步挖掘潜力,比如开放更多单位停车场夜间共享,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扩容,利用边角地建设立体车库等。同时,市民也需换位思考:今天你占了一个车位,明天可能别人也让你无车位可停。唯有规则意识与公共服务同步提升,“一位难求”的困局才能真正破解。
公共车位姓“公”不姓“私”。面对私占乱象,我们不能止于抱怨,更需凝聚治理合力,相关部门应当以民生为导向,拿出更坚决的态度和更创新的手段,有效治理“霸占车位”,问题,打造整洁有序,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
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