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嵌壑玲珑穿,如存椎斧迹

千年古寺冠崇颠

釜山书院薪火传

山中峭壁孤绝处

春夏之交,百谷生长,萧皇岩的山色变得更加翠绿,正是徒步吸氧的好去处。

萧皇岩是义西的名胜古迹,以山险、石峻、水清、洞幽、林翠而著称。远观之,因状若一只昂首长啸的卧虎,故名伏虎岩;又酷似一口倒扣的大铁锅,遂名覆釜岩。其山势突兀,壁立千仞,直冲云霄,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耸立在义西的群山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兴致勃勃地登临此山,吟得《登覆釜岩》诗一首。其诗云:“何年巨灵神,凿此千丈壁。嵌壑玲珑穿,如存椎斧迹。寨门久不闭,时使虎豺直。上有孤飞云,下有欲落石。灵祠冠崇颠,冕服何辉赫。千官极严卫,百怪更恍惚。我来再拜跪,不觉潜动魄。似疑精灵聚,鬼火出深黑。仰首盼星辰,如瓜正堪摘。回颜天冥茫,却笑人世窄。”

此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登高望远之所见,写出了萧皇岩的秀丽风光,以及山上古庙的景象,宛如进入了神秘的仙境。你看,那威猛的天神不知何年到过此地,削出了这般高达千丈的悬崖峭壁,又使这山中的奇峰峭壑玲珑贯通、挺拔壮丽,至今还留存着椎破斧凿的痕迹呢!山寨的石门久开不闭,豺狼虎豹经常出没其中。山上飘浮着孤单的云朵,姿态飘逸,下方的岩石欲跌欲落,险象环生。那高耸的“灵祠”,如一顶帽子不偏不倚地“戴”在了山顶的岩石上。整座山就像穿上了冕服,其身份是何等之显赫、地位又是何等之尊贵。四周崇山环抱,山峦起伏,犹如有数千名守卫列阵其中。此情此景,如梦如幻,千奇百怪。

诗人在后半部分写的是人物的活动,融情于景,又浸润着几分感慨。诗人写道:我重返故地来拜访你,每一处风景都似曾相识,带着时光的痕迹,心头不免涌起了缕缕怅惘。又疑似有众多神奇的精灵汇聚于此,借助那盏盏“神火”,可以大胆地漫步于这幽静的夜路间。我抬头仰望这片璀璨的星空,那漫天闪烁的星辰,就如一只只熟透的瓜果,一伸手便可摘到。蓦然回首,往事如烟,我又徘徊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方的路似乎被四周苍茫无际的暮色所笼罩。

于是,诗人感叹道:这人世间的事吧,待走了几年以后,心理上会感觉越活越窄;而实际上呢,只要把心放宽,把事看淡,就会感到天地间越来越宽广了,世间万物皆可美好。

时光荏苒,多的是沧海桑田。正如花开花落,世事无常,踏遍千山万水,无论风景有多美,我们只能做短暂的欣赏,由此触发了诗人对美景难驻、岁月难留的感伤,写尽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的辛酸和无奈,但思与景谐。

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登覆釜岩》一诗收录于宋濂的《萝山集》中,该诗集主要收录了宋濂入明前的作品。可见,此诗的创作时间也当在宋濂入明之前。

宋濂生于金华潜溪,后迁居浦江,祖籍在义乌。这在许多文献资料中有记载。

据道光《金华县志》记载:“宋濂,字景濂,宋时有柏者自义乌徙潜溪,五世而生濂。濂祖守富,忠信笃行,坐科繇,破其产。父文昭,有隐德,元赐号蓉峰处士。濂在妊七月而生,幼多疾……元至正九年(1349年),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

王袆是宋濂的同门师弟,明太祖朱元璋称王袆、宋濂为“浙东二儒”。在王袆所著的《宋太史传》中,对宋濂祖籍记载得更为详细:“宋太史者,名濂,字景濂,婺之金华人也。其先,有讳宪者,官大理丞,为《易》讲师,弟子众至数千人。唐武德间,自京兆(今陕西西安)迁吴兴(今浙江湖州)。更十四世,有讳荣者,私谥‘文通先生’,通《尚书》《春秋》,有才而不及用,周广顺中,徙于义乌,隐居覆釜山。又七世,至宋嘉定初,有讳柏者,复迁金华,其地曰潜溪。又五世,乃为景濂。自其父、祖而上,世为峻儒,虽隐约乡里间不显著,而《诗》《书》之泽,被于人者多矣。”

明末藏书家吴之器在《婺书》中也记载了宋濂先祖的迁徙路线:“宋濂,字景濂,其先世自吴兴徙乌伤,复自乌伤徙金华之潜溪。濂授经浦江郑氏,乐其门风,因筑室青萝山,作《山房志》,述其事甚悉,遂为浦江人。”

宋濂在《萝山迁居志》一文中自述了迁居经过:“余世居金华孝善里之潜溪(今属金东区傅村镇),其地在县东七十里禅定院(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侧。溪之东,即入义乌境。”“元重纪至元元年乙亥(1335年,史称‘后至元’‌)正月十五日,授经浦江义门郑氏。久之,以其家九叶同居,乃愿卜邻焉。相地于仁义里孝门桥之上,其地直县东三十里,有山曰青萝。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十月二十七日,于山趾建寑室三楹间,缭以周垣,前敞小门。十年庚寅(1350年)二月十五日,携家自金华来迁,揭其扁曰潜溪,示不忘本也。”

宋濂一生坎坷,足迹遍及各地,却对义乌情有独钟,与义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从上述的记载也可窥见一斑。而且,其家族成员也与义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娶义乌贾氏为妻,其妹“归义乌贾明善”,其兄景渊为义乌医学教谕。

在宋濂年老致仕退养后,又曾在萧皇岩创办了“釜山书院”,他致力宣扬“真儒在用世”的思想,培养具有经世致用能力的人才。至今,在萧皇岩山腰处,还留有“釜山书院”的遗迹。

萧皇岩是义西风景精粹所在,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相得益彰。《大清一统志》对此有记载:“覆釜岩,在义乌县西北六十里,形如覆釜,四隅孤绝,石芒峭发,行者凿穴蹑步,扳缘而上。上有平壤三十余亩,土美可耕,竹柏幽茂。”

另据《崇祯义乌县志》记载:“覆釜岩,在县西六十里,形如覆釜,岩顶四隅孤绝,石芒峭发,行人患其险,凿穴步蹑,扳缘而上,非猛勇者不能往。上有平壤三十余亩,土美可耕,中有废地甚广。山邃地迥,竹栢(同‘柏’)幽茂,似非人世也。”

从上述古文献的记载中可知,覆釜岩应是萧皇岩的初名或书名。而对“萧皇岩”之名的来历,据说与南朝梁代的萧皇太子有关。

萧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据传,萧统曾一度隐居于东阳郡内的大磐山,于梁普通六年(525年)来义乌境内游历,并慕名登临了覆釜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描写南朝佛寺之盛的诗句。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在梁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据民间传说,萧统曾代梁武帝赴各地巡视,并择地修建寺庙,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他来到义乌后,适逢义西大旱且发生了瘟疫,为救民于水火,他赴义西既放粮赈灾,带头进山寻找草药,又在覆釜岩脚下的池塘边筑坛祭天求雨。因老天仍没下雨,他就觉得上苍可能怪他不够诚心,于是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们就推荐了清静秀丽的覆釜岩。

当时,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可通往覆釜岩。萧统边走边看,见四周壁立千尺、高耸入云,其险峻之势令人望而生畏,不禁感叹道:“险哉,孤峰独秀也!”他在此似乎寻到了“桃源”,就跪于岩顶诵经求雨。不一会儿,天空中就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当地的旱情也由此得以缓解。

村民们不忘萧皇太子之恩德,就把覆釜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筑坛祭天的池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后来,当地村民又在覆釜岩顶修建了庙宇,供奉着他的塑像,以示纪念。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萧皇太子庙,萧皇岩也因此更加声名远播。宋濂在《登覆釜岩》一诗中有“灵祠冠崇颠”之句,其中的“灵祠”指的便是此庙。

萧皇太子庙又称覆釜岩庙,始建于梁承圣三年(554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但,这与《崇祯义乌县志》所记载的有所不同:“覆釜岩庙,县西六十里。神姓萧氏,号萧王,不知何许人。或曰,五代时啸聚战败逃此。环庙左右,屋基鳞次。俗谓其南曰寨门,乃有古铁索、香炉、箭镞数种。相传其神最灵,人畏奉之。”

对该庙中所供奉的神,古县志中所指的是“萧王”,却“不知何许人”。从“啸聚”的含义来分析,这与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或有所不同。而在建庙时间上,古县志中有“五代时啸聚战败逃此”之句,“五代”比南朝梁代晚了约400年。

在如今的萧皇太子庙内,有立于大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覆釜岩庙碑”,碑上书有“岩峙千秋,神传五代,实邑西名胜之区”等字样。庙内石柱上刻有清人所写的四副楹联。其中有一副这样写道:“覆釜参天,殿托崇山峻岭修竹茂林,神传五代;文光射斗,精选五典三坟九邱(同‘丘’)八索,笔挺双峰。”该楹联揭示了萧皇太子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不论是覆釜岩庙碑还是柱联上,都写有“神传五代”一词,此“五代”指的就是古县志中所记载的修庙时间为“五代”。

萧统是梁代的文学家。作为南朝梁代的皇太子,他在位期间并未将心思完全放在政务上,而更热衷于文学和佛学的研究。他主编的《昭明文选》收录了自先秦至齐梁几百年间的七百余篇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因此,如“文光射斗”的人物指的是萧统,当神传于“梁代”而非“五代”。

萧皇岩顶的萧皇太子庙虽历经了千年沧海桑田,几经泯灭,几经兴衰,却依然香火不绝、梵音不断。如今的萧皇太子庙,是1980年由萧皇塘村民捐资重建的。

走进萧皇塘村文化礼堂,迎面挂有两首关于“覆釜山”的诗,分别由唐代诗人钱起所写。其中,《独往覆釜山,寄郎士元》是钱起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精湛的诗歌技艺。其诗云:“赏心无远近,芳月好登望。胜事引幽人,山下复山上。将寻洞中药,复爱湖外嶂。古壁苔入云,阴溪树穿浪。谁言世缘绝,更惜知音旷。莺啼绿萝春,回首还惆怅。”

此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畅游于覆釜山时的所见所感,其中既有令人陶醉的风景,又道尽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诗人一开始就指出了此次出游的精髓:观景不分远近,不必在乎目的地,也不必在乎目的地风景有多美,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境看风景,只要心境愉悦,便时时处处都能看到称心的风景。

接着,诗人描写了此次登高的起因,以及在月夜中所看见的覆釜山景象:我独自登山远望,山间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个喜欢深居的人。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将整个山谷笼罩在一片银白之中,覆釜山的景色是这般宜人!于是,我从山脚到山顶一路看过去,美景尽收眼底。我还想着要到山洞去寻觅药材,却对洞外的湖光山色念念不忘,那险峻如屏障的山峰到底有多美呢?想着想着,突然有一面高耸入云的峭壁挡住了去路。这布满了苔藓的斑驳峭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深谷小溪边,那些树木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在生长着,它们把根扎于石缝,倾斜的躯干则从石缝中艰难地探出头来,横跨于溪流中劈波斩浪。

眼前的这一切是多么美好。这里远离尘嚣,生态原始,风景迷人;这里洞幽壁古,湖秀溪阴,峰雄云奇,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宁静的山居图。至此,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谁说我独处于此,就似乎与世隔绝了呢?我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远方的故友啊!黄莺啼,绿意蔓延,春光正浓!在这春意里,回忆起往日与他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似乎有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了我的心头。那你,为何还不来到我的身边呢?

真心的友情,是人生中一场漫长的旅行,思念一起,传情千里。在诗人看来,虽然山间美景难觅,但知音难觅更难求,此时尽管与郎士元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心却是相连的,心中始终念着彼此。这缕情丝,就如春花般灿烂!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盛、中唐之交的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他的诗作长于“五言”,善写自然景物,诗风清空闲雅、流丽纤秀,与郎士元共享盛名,并称“钱郎”。在唐德宗建中年间,他曾与戴叔伦、郎士元相约于义乌,同游了双林寺,但钱起是否游过覆釜岩还有待考证。

钱起在此诗中曾写到了洞中寻药、外湖叠嶂、壁苔入云、溪树穿浪等景色,这在萧皇岩四周都不难找到。从萧皇太子庙后沿曲径行走一里许,有一泓池水如翡翠般镶嵌在群山中,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龙潭天池”,此乃造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型水库。在萧皇岩还有“清水岩洞”,泉水从洞穴里汩汩涌出,终年不竭;另沿此洞穴继续西行二三里,还有“仙洞笼霞”。在萧皇岩脚下,有清冽的山涧之水终年不竭。凡此种种,是否可以佐证就是诗人笔下所写的山水景色呢?

但有人提出,钱起所写的诗作《独往覆釜山,寄郎士元》中的“覆釜山”,应在河南南阳境内,位于邓州、镇平、内乡三县市交界处。

河南南阳覆釜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俗称土谷山;因在夏秋时节山顶有云雾缭绕,如山神吐雾,又称吐雾山。据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其山峰不甚耸起,如覆釜然。上有清禅寺。”南阳覆釜山是唐代文人墨客眼中的“当红景点”。根据当地的资料记载,钱起曾多次登临此山,并留下了多首诗作,其他诗作还有《登覆釜山遇道人》诗二首,以及《仲春晚寻覆釜山》《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等。

一位诗人,愣是为一座山写了这一堆诗,简直把这里的蝴蝶、飞花、青山写得跟仙境似的,那叫一个诗情画意。不过,国内被称为“覆釜山”的还不止这两处,钱起所写的《仲春晚寻覆釜山》《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这两首诗,又传写的是今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境内的覆釜山。

芜湖市繁昌区的寨山,据悉与明初名将蓝玉有关,蓝玉曾在此山上扎寨安营。因其山顶如掌面,形类覆釜,故旧称覆釜山。“覆釜晴岚”也是“繁昌十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因在晚年笃信佛教,又有“诗佛”之称。他曾写有《饭覆釜山僧》一诗。王维诗中所指的覆釜山,一说是荆山(亦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郊外,但未详所在。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

2025-05-06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47957.html 1 3 嵌壑玲珑穿,如存椎斧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