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

春深寺逾静

小亭入画来

山寺景色奇

黄檗夕照红

暮春时节的黄檗山满目青翠、春意盎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站在净居寺的前殿大门前,见两侧的山体高耸铺张,仿佛少女的两弯眉黛,修长而柔美。

黄檗山(又名黄百山)本名黄栌尖,因古时山中盛产黄檗(即黄柏,落叶乔木,树皮和果实可入药)而得名。《义乌市志》记载了黄檗山的来龙去脉:“金华山干脉自青山尖沿义乌市与浦江县界山往东北走,有楂岭头。分支有二……再往南走,有首岩山、黄檗山,尽于寺前村。”

在《康熙义乌县志》中这样记载:“黄檗山,县北二十里,本名黄栌尖。唐初置绸(今通‘稠’,下同)州于此山之下,及今县治。山脉自北而南,其支分而出者亦皆吉壤。后净居寺僧易名‘黄檗’。栌,《府志》作‘芦’。”

可见,“本名黄栌尖”的黄檗山,由净居寺僧人改成今名。净居寺坐落于黄檗山南麓的山坳中。《崇祯义乌县志》对此有记:“净居教寺,在县北二十里,在黄檗山下。唐咸通八年(867年)双林僧令涉开创。广明二年(881年)赐号‘宝胜’。宋大中祥符中,赐额净居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赐号、赐额是一种特殊的礼遇,通常由皇帝或高级官员根据功绩或特殊贡献,赐予某人某物以某种荣誉,由此可见净居寺的来头不小。宋末元初,诗人于石在游览了净居寺后,写下了《净居院》一诗。其诗云:“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雪堕枯枝龙解甲,藤缠怪石虎生须。满楼山色自浓淡,隔竹泉声半有无。纸帐蒲团清思足,更添梅种两三株。”

于石,字介翁,婺州兰溪紫岩乡(今兰溪市灵洞乡)人,因所居乡,自号紫岩,晚徙城中,更号两溪。他生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早年仰慕邑人“杜氏五高”之为人,后从王定庵(名瀚,理学家)学习辞赋,由是接闻诸老之绪论,得以融会贯通,学问增进,著有《紫岩稿》3卷,《全宋词》和《四库全书》中均有其诗载入。据《兰溪县志》记载,于石貌古气刚,自负甚高。宋亡于元后,便隐居不出,一意于诗,终身未仕。与栖真寺僧结交,出入诸家,豪宕激发,气骨苍劲,一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一时言诗者皆莫能及。

《净居院》一诗中,于石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诗意地描绘出了净居寺的幽静祥和及山间景色,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黄檗山间,峰回路转,溪水环绕,每一处都有别样的景致,宛如梦中仙境。在这千山万壑的深谷间,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寺庙,仿佛珍藏着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洁白的雪花在山谷中飞舞,飘落在了干枯的枝条上,仿佛是蛟龙脱去的铠甲。藤蔓纠缠在奇石上,就像老虎嘴边长短不齐的髭须,神气活现地向两侧倒竖起来。

登上净居寺的阁楼,于石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呢?见云雾在山间游荡,时而聚拢,时而飘散,宛如给山体和寺院披上了一层轻纱。这变幻迷离的景色,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和距离的不同而产生视觉上的变幻,飘逸神秘。隔着竹林,可以听到“叮咚”的泉水,这声音时而清晰,时而隐约,像是山的呼吸,又像是大自然的低语。何不趁此躲进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内,在用蒲草做成的圆形垫上静坐一会儿?闲居于如此清静淡雅的山林中,人的思绪会变得更加平和,立马将冬居温馨的氛围感拉满。蜡梅斗冰雪,红梅迎春风,在冬末春初的诗意时光里,如果在寺院里再栽上两三株梅花,这一抹惊艳的嫣红,想必在洁白雪花的映衬下会显得格外耀眼,这份浪漫和唯美也将属于我们。

于石的诗风清丽温雅而又苍劲豪宕,且多哀厉之音,在南宋诗坛上自成一家。此诗整体上给人以宁静、恬淡的感觉,其中的每一句都构建了一个独立的景象。这里既有峰回路转的山间小径、藤蔓缠绕的奇峰异岩,有隐藏在楼阁间的叮咚泉水、嫣红寒梅,更有山居生活的惬意与悠闲,洋溢着诗人对清新淡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黄檗山下净居寺

净居寺始建于唐朝。从寺前村沿着绿树浓荫织就的山道前行,迎面便是净居寺的前殿,在寺前东侧的山崖上刻有“唐代古刹”四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在这里,寺庙的宁静与山间的美景相互映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古老寺院和谐共融。

唐咸通八年(867年),净居寺由双林僧令涉开山创建。于唐广明二年(881年),赐号“宝胜”。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黄溍在《净居院碑记》中对此有记:“涉公以双林缁锡猥众,欲去喧而就寂。咸通中始来隐于此,结茅自荫,宴坐盘石(同‘磐石’)上。人无知者,久乃得弃蔬涧水滨,遂相率访求之。既见而高其行,为辟地,治栋宇,如其它浮图居(指佛寺)。且白状(百姓越过官府呈递的‘自诉状’,相当于越级诉讼)于刺史以闻,赐‘宝胜’额。”

宋大中祥符年间(约1010年),传说真宗皇帝赵恒做了个梦,梦见有自谓法号涉公的老和尚对他说:“举世嚣嚣,红尘滚滚,我欲净居,何处藏身?”待次日早朝时,真宗皇帝便询问了众大臣。得知涉公出自义乌双林寺,乃宝胜寺的开创者,于是赐额该寺为“净居院”。

《旧唐书·高祖本纪》云:“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黄溍自儿时即与净居寺结缘,他在《净居院碑记》中详细叙述了他所看见的净居寺:“予儿时避兵山旁民家,屡往憩焉。仰视殿堂,丹采皆䵝昧(指深黑色)。父老指石罗汉云:‘相传池水尝夜出光怪,因得此像十六,及石磨一。或以为庐山归宗寺故物,莫知何以至此?’又指前钜阁云:‘此御书阁,旧藏理宗所书荆叟两大字。’‘荆叟’,珏公自号也。后予游宦四方,不能数造其处。属者偶过之,则文拱华榱(指雕画的屋椽)晃耀林谷,中严金相,后列玉函,花香物品,备完无阙。”

黄溍在该碑记中所指的“石罗汉”,相传是庐山归宗寺的故物,迟至明朝时仍存。归宗寺处于江西庐山脚下,取佛语“万法归一、万流归宗”之意。东晋咸康六年(340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时,出资在金轮峰下营造了别墅,闲暇时他便来此穿林渡水、倚石听泉、养鹅习字。待王离任江州后,便将此别墅赠予一西域僧人为寺。至于该石罗汉是如何来到净居寺的?黄溍在文中没有提及。南宋义乌籍诗人喻良能写有《题归宗寺》一诗:“寺因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宅,峰自秦皇已得名。不独山南称最古,故应江左号尤清。路趋绛阙山梁险,奁隐金轮石镜明。谁信尘埃倦游客,西风还许杖藜行。”

宋理宗景定末年(约1264年),如珏禅师出任净居院住持,即为黄溍在该碑记中所写的“珏公”。黄溍在该碑记中说:“大比丘(指高僧)珏公,以痴公(即天童寺痴钝智颖禅师)嫡嗣(即嫡子)领天下第一山,理宗甚尊礼之,故其境以人而益胜。”

珏公曾口出偈颂:“心静自然净,道高安然居,人间烟火盛,净居犹净居。”在他看来,寻清静并非得入深山无人处,心静才是真的净,就算是在人间烟火繁盛处,也依然可觅得一方清净之地。宋理宗对此很是推崇,就亲笔题写了“荆叟”二字。

一座寺院能获得宋朝两位帝王的御书和赐名,可见并不简单。至明末时,净居寺已废。至1933年,在乡儒解囊资助下重建了净居寺。在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又集资在原址上重建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砖木结构寺庙建筑,在两侧还修建了邀月楼、舒心亭、六角木亭、甘露亭、觉悟亭等。如今,部分建筑还在重建中。

乌伤文明的摇篮

寺居山中,山寺相映,仿佛大自然与人文智慧在此有了完美融合。而净居寺周边的黄檗山景色自然也是十分优美的,诚如黄溍在《净居院碑记》中所指出:“由山之趾缘修蹊而上,磬折行清池古木间,至其腹,重冈沓岭,周如四墉,则又窈然而深。”“予观兹山,土坚石秀,水无暴湍,杉、槠、松、楠、竹箭之产,茂美而悦泽,清淑所钟,固宜代不乏人。高山仰止,涉公之行业、珏公之名德未坠也。”

黄檗山的历史源远流长。黄檗山下曾是古稠州、古县治之所,这在历朝的古县志中都有记载:“堪舆家言,其山之龙脉,自北而南,结为旧绸州及今县治,其支分而出者,皆吉壤也。”“唐初置绸州于此山之下,及今县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乌伤县从婺州(今金华)分出,升为州的建制,是谓绸州。唐武德七年(624年),绸州州制撤销,乌孝、华川两县合并,定名义乌,且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太常博士李鹤鸣在《文庙(县学)》中记录了稠州的来历:“义乌县治西北百九十步有曰古绸,盖自黄檗山连延南来二十里,而结于此。前瞰绣湖,四山宫环,胜绝一邑,为唐绸州故址,故命焉。后为满心寺,寺且废,议者咸谓宜于学。”此文中“四山宫环”之一,指的便是义北的黄檗山。

在《康熙义乌县志》之“古迹”部分,对“绸州城”有这样的注解:“绸州城,县北一百八十步。按旧《志》:在唐属绸州,其城址漫不可考。故老相传,居民时于土中得断砖,有绸州字,而不知城之盘亘止于何所。但县治正在旧绸州南一百八十步,城郭未必非其故处。或曰:县本无城,郡志特指四围所周之地言之。”

黄檗山是古乌伤文明的摇篮,孕育了古乌伤的绰约风采,也是义乌胜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溍在《净居院碑记》一文中写道:“黄檗山,在吾乌伤北,望之森然。其起如骛,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趋如附,亘二十里,靡迤而不绝,抵县治乃已。”

探秘黄檗山,在净居寺的前殿与大雄宝殿间,有一条青石板铺设的清幽小径,将古刹的黄墙与山麓相连。小径曲折蜿蜒,沿途苍松列翠,红枫与香樟并肩,另有千年枫、如意松、兄弟树等点缀其间,漫山的新绿与烂漫的春花在这里交织,美色无边。一石一木皆故事,山中有刀劈石、石笋、五垒石、石鼓、滴水潭等景点列坐其次。它们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人行其间,每一步登高都能邂逅不同的景致。

黄檗山,如一位隐逸的智者,静静地栖居于翠谷之间,以其独特的清幽与禅意,吸引着世人探寻的脚步。

江淹吟咏“黄檗山”

在(嘉庆)《义乌县志》有关“黄檗山”的条目下,载有“江淹《游黄檗山》诗:‘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以诗为证,江淹似乎游过义乌的黄檗山,但此诗描写的是义乌的黄檗山吗?江淹(444—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突出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方面。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被梁武帝萧衍封醴陵侯后不久病逝。但官运的高峰却导致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江淹的《游黄檗山》一诗,是他的登高寄兴之作。诗的前半段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后半段抒情,有着独特的意味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旨。诗人登上黄檗山远眺,是望不尽的天边,阅不尽的风光。再回望来时之路,又于隐约中透露出诗人被贬谪后的失意心境。既然往事不堪回首,且把目光转向身边的黄檗山,诗人借助旷达之语一吐胸中块垒,将所遇见的黄檗山奇特风光与古代帝王的远大志向交融,展现出了一个既有山水之美、又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世界,将游览黄檗山的感悟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在此诗的后半段,诗人自然地从“千代木”“万古烟”转入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秦皇汉武是何等的雄豪,他们尚且慕隐求仙,爱慕名山,何况我等早怀淡泊之志之人。今日一游黄檗山,乃是人生难得之遇,有如此美景一路相伴,风景与心情完美交融,又何必再为谪官而闷闷不乐呢?

江淹的《游黄檗山》一诗在义乌传播甚广,在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但该诗所写的其实并非义乌境内的黄檗山,而是坐落于福建省福清市境内。江淹的《游黄檗山》一诗,写于他被贬任建安郡吴兴县(今福建省浦城县,处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县令期间。此诗也被收至当地历代多种版本的《黄檗山寺志》“居士诗”中。

许当,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他在登临黄檗山后,同样写有《黄檗山》一诗:“闽粤饶异山,峨峨此称奇。青崖蔚高林,朝日常蔽亏。上士访幽趣,结爱忘返期。所以葵藿心,江淹寄遐思。”

这首诗的含义大致是:在闽、粤之地有很多奇异风光的名山,巍峨矗立,奇特无比。青山中的林木高耸而茂盛,常常遮蔽了早晨的阳光。来此山中访幽览胜的名人雅士,往往因沉醉于这绝美山景而忘记了离去的时间。我们追随着曾写下《游黄檗山》诗的江淹的脚步,登临了此山,寄托着对这位古代贤人的仰慕之意、思念之情。

福建的黄檗山原名鹫峰,因多产黄檗树而名,享有“有地皆旖旎,无处不烟霞”之美誉。诗中所记载的黄檗金峰,指的便是福建黄檗山的十二高峰。在该黄檗山麓,还建有黄檗寺(又名万福寺)。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一度成为东南沿海的名刹和福建的佛教文化中心。

此外,国内名为黄檗山的还有多处,如在江西省宜丰县境内也有。南宋诗人、被誉为“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1163—1245年),曾写有《游黄檗寺》一诗,其诗云:“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在此诗中的“两黄檗”,指的便是福建的黄檗山,以及江西的黄檗山。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

2025-04-2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46557.html 1 3 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