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李爽爽
本报讯 近日,我市在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运用无人机开展疫木吊运作业,以科技赋能林业管理,标志着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迈入智能化、高效化新阶段。
吊装、起运、落地……在廿三里街道华溪森林公园入口处,操作员轻推操纵杆,随着一阵低沉有力的轰鸣声响起,一架无人机拉起绳索腾空起飞,3分钟后,无人机吊着重达170余斤的疫木精准降落在指定地点,整个吊运过程高效快捷。
“此次创新引入的无人机吊运技术,单次可载重85公斤,通过多组电池轮换实现连续作业,预计一天可搬运疫木近10吨,极大地提升了运输速度和效率,为疫木下山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安全的运输模式。”市资规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相关负责人说。
据去年秋季普查统计,我市共有松林面积57.71万亩,感染松材线虫病致死松树24150株,疫情发生面积80525.6亩。据了解,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毁灭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具有适生范围广、传播途径多、致死速度快、防治成本高等特点,一旦感染,松树最快40天左右即可枯死。因此,及时发现并除治病死树,是阻断松材线虫病传染源、避免疫情蔓延的关键措施。
每年冬季到次年春季是松材线虫防治的关键时期,以往搬运疫木主要依赖人工背运和骡马驮运两种传统方式,效率低且速度慢,并受限于春季多雨、山高路险等因素,存在安全隐患和疫木滞留风险。相比之下,无人机的优势尽显,特别是在高山远山、地形复杂区域,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能够实现点到点的精准运输,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这一创新举措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展现出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新路径。”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无人机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森林防火巡查、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林业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