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遥想双峰春色好

重峦叠嶂生层云。

游客在双峰山顶拍夕阳。

位于葛岭头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

通往双峰山的古道崎岖不平。

春山如黛。一场春雨过后,山间就没有了寂寞的角落,缭绕的云雾仿佛成了大自然最温柔的笔触,轻轻地在山间勾勒出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卷,又在静谧中透露着丝丝神秘。

赤岸境内山脉纵横,峰峦层叠,一座座山峰手拉着手连成一排,场面堪比“全明星阵容”聚会。在春雨的滋润下,这连绵起伏的山峦既清丽又壮美,犹如巨大的绿色长龙蜿蜒在天地间。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峰都有自己的性格,而元末明初诗人冯翊则独爱这里的双峰山。

双峰山,也叫双尖峰、笔架峰,其山顶是浙江省陆地中心点。明洪武年间,远在他乡的诗人冯翊,每当想起家乡的双峰山,不由得思绪万千,提笔写下《忆乡》诗一首。其诗云:“去年七月离京畿,独守金川吏事稀。遥想双峰春色好,一帘瀑布带云飞。”

自然景观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春天又是大自然最温柔的诗篇。冯翊在出任临江府新淦县(今江西省新干县)知县时,闲暇之余漫步于春日的山间,看着新淦的山山水水,总有一丝乡愁挥之不去,内心的忧思既然无人能懂,潜藏于心的诗意也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写下了这首《忆乡》,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冯翊在诗中说:自从去年七月离开了京城赴新淦县上任后,因远离家乡,独守金川,每当公事闲暇时,即置身于这里的山水胜景中,也由此唤起了无尽的乡愁与思念,家乡双峰山的景色仿佛就出现在眼前。在春色涌动的双峰山间,呈现出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悬挂于千寻绝壁中的一帘飞瀑,在空中轻盈地舞动着,与那飘逸的云雾相互交织,成了一幅壮观的流云飞瀑图。我沉醉于这片纯净之地,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让心灵得以自由飞翔。

冯翊(1327年—1385年),字原辅,自幼睿智聪慧,思维敏锐。在同龄孩子还在懵懂玩耍之时,他便展现出了对文字的独特敏感和热爱,学习也非常刻苦。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7月,(冯翊)以明经荐,应制试词赋,除知新淦县。逾年,卒于官,祀名宦。”明经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除知新淦县”的“除”字是动词,表示“授予官职”的意思。

对于冯翊的祖父冯友仁、父亲冯道传,《康熙义乌县志》都有记载:“冯友仁,居赤岸,以明经、教谕溧阳,绾邑篆。值宋危,举义,弗克,焚印航海归。戒人毋改服、毋官,自此族无仕者将近九十年。友仁雅善留梦炎(南宋状元、官至左丞相,后归顺元朝任丞相)。梦炎相元,荐友仁,屡征。以疾辞,不赴。”

忠臣义士被誉为“忠贞不渝”的代名词。他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视国家大义高于一切。纵观冯友仁的人生,爱国和忠君的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在南宋灭亡后,他本着“忠臣不侍二主”的态度,表现出宁死不肯侍元主的铮铮铁骨!他也以“义士”的形象闪耀在义乌的历史长河中。

冯翊是冯道传的次子。冯道传师从许谦,冯翊也随着师从许谦,继从黄溍学:“溍奇之,曰:‘君,吾畏友也。’相与讲明性理之学。”后来,冯翊又求学于东阳胡蔗菴,悉得其旨。此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文华殿召见了冯翊。皇上嘉其有奇才,知新淦县。在冯翊任新淦知县仅一年间,他积极革除弊政,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兴办学堂,以仁德感化人心,使新淦县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变化。

冯翊精于辞赋,著有《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二稿。在他上任新淦知县后,由于平时忙于政事,又远离家乡,思乡之情日浓,故只能遥忆家乡。他在诗中提到的“金川”,即今新干县金川镇,为历代县治驻地。金川又因该县城南的湄湘河注入赣江,拆“淦”字为“金川”二字,金川因此得名,故湄湘河又名金川河,是赣江的一条支流。

李白遥看庐山瀑布,而身处异乡的冯翊则只能遥想着松瀑山瀑布,涌起对家乡“双峰春色”的念想。冯翊任职新淦知县时间不长,但他始终清正廉洁,为政勤勉,不分昼夜,不辞劳苦,以至积劳成疾,不幸殉职在官署。冯翊卒葬于西青山,明兵部右侍郎、南京大理寺卿龚永吉为之撰墓志铭。

冯道传的小儿子(冯翊之弟)冯天有,“清修隐居,不坠宗风。”鉴于冯友仁一家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之举,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学使者陈大绶(字长卿,江西浮梁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浙江督学)祠友仁额曰‘忠靖’。邑令周士英以道传、原辅、天有配焉,继祀‘乡贤’。”在清乾隆庚辰(1760年),冯翊的子孙于赤岸建祠奉祀,名“新淦祠”。

义乌域内的山脉隶属浙中山系,由仙霞岭余脉八素山脉等延伸而成。其中,八素山支干往东北走至赤岸东朱山域,有南岩尖、双峰山、鹰嘴岩等诸山。而此域的大山也有一个“高大上”的统称——乔岳,双峰山便是乔岳群峰的主峰。

登双峰山,可从松瀑山起步。双峰山被称为浙江轴心,峰顶是全省的陆地中心点,松瀑山是双峰山北面的一部分,其间的松瀑山瀑布即源于双峰山,两者山水相依、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风景图。

遥想当年,想必冯翊也是在游览了松瀑山的景色后,再踏上了攀登双峰山之旅。那挺拔的山峰、秀美的景色,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他把对家乡的眷恋化作了双峰山间的一道彩虹,永远留在了家乡这片幽静清新的山水间。

双峰山的山势雄伟,景色壮丽,但因路途遥远,加上途中要登上一道古岭——百步峻,因此攀登此山比较耗费体力,令许多游人望而却步,留下遗憾。当然,游客也可选择从松瀑山的登山栈道上山,然而栈道同样险峻惊悚。

百步峻有石阶千级。虽然道儿不长,但因为实在太陡,直如云梯,人站在上面,两腿发软,眼睛不敢往下看;每级台阶的宽度放不下成人的脚掌,登临时难掌握平衡,要登上它绝非易事。这或许就是“百步峻”名字的由来吧!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穿梭在百步峻的游客自然是年轻人居多,见他们一边弓着腰,只能像蜗牛一样缓缓爬行,一边气喘吁吁地自言自语:“哎呀,这台阶可真够陡的。”有些直上直下的路段需要手脚并用,攀登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而每一道坎坷与险峻,也都考验着游人的意志与耐力。百步峻上铺着的不规则碎石,早已被岁月打磨得锃亮,走在上面仿佛穿越了时空,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登上百步峻,即来到了跌水岩的岩顶——葛岭头。葛岭头是否与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结庐修道炼丹有关?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里有小桥轻跨流水,岁月在这里静静流淌。来自双峰山四周的清泉流到了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了瀑布。

从葛岭头再走纺车岭古道,可一直通往永康。遥想当年的山民,要肩挑背扛走上这条古道,将柴火或山货挑下山,再把油、茶、盐等日常用品从山外带回家。而今游客徒手攀爬尚且感到艰难,当年的山民可见更加不易。

这古道,不就是靠一代代山民和商人肩挑重担走出来的吗?在过往最兴盛时期,相传在葛岭头就有过18家铁铺和18家布店,可见当年这里有多红火。

葛岭头曾经还是古战场的关隘。原先在此处有一座古庙——岭头殿,在抗日战争时期被侵华日军焚毁。葛岭头附近原分布有古塘、龙冲、石六、畚斗坑、笋山、乌面、高支等一些小村庄。山民们要生存,就得在山上开荒耕种,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纺车岭古道两侧修筑有层层梯田。而如今,梯田上长满了杂树和毛竹,鲜见有各类农作物。

人生的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怦然心动的遇见。踏入春山,让心随风轻舞,答案自在山间。

通往双峰山的古道蜿蜒曲折,路旁有不知名的野花肆意地绽放着,景色宜人。但登临双峰山的游客,大多在到达葛岭头时已身心俱疲,其旅行也就结束了。其实最美的风景却在那险远之处,“而人之所罕至焉”。向双峰山进发,开启一段精彩旅程。这是对意志力的磨炼,也是一次充满挑战与自我超越的征程。带上满满的感悟和能量,我们继续向着乔岳群峰的主峰——双峰山挺进。

从葛岭头出发,沿纺车岭古道走至双峰山顶,大约要一个多小时。游客从这条古道还可直通永康市金坑下位村。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深山中行走,纺车岭古道如一条幽静的脉络,穿越时光与空间的屏障,联结着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色。随着脚步的深入,但见四周青山环绕,山色苍翠叠嶂。阳光漏过疏枝密叶,在地面的碎石上形成了斑斓的色彩,仿佛每一步都踏入历史的深处。山道旁,则有清澈的溪水在流淌,宛如呢喃细语,诉说着岁月的静好,又如写给大自然的诗句,既承载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韵味。

越往里走,山路也越为陡峭,乔岳群山的自然环境真是清凉幽静!这里仿佛被大自然打翻了颜料盘,处处晕染着蓬勃生机。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着。半路上,陆续会遇上一些返程的游客,一问前方的路途还有多远,他们就说有1000多米,无奈天色向晚,路途崎岖不平,又怕天黑了找不到返程的路,所以他们没有走到底。此刻,同行的游客却鼓劲道:“重峦叠嶂,阻挡不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决心,再晚也要登上山顶!”

山高路远无穷尽,步步皆是新风景。走过了畚斗坑、笋山,再走过一大片竹林后,前方几乎无路可走,仅有发生了山体滑坡后遗留的斜坡路面。但,路是人走出来的,眼下所攀登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着梦想致敬。我们只能一路抓着泥土和杂草,匍匐着前行。

接近目的地,当看到巍峨的山峰展现在眼前时,我们不禁兴奋地呼喊起来:“终于登上峰顶了!”只见峰顶上有一日晷的雕塑,在日晷的指针上写着“浙江省陆地中心点”的字样。这峰顶的平地面积其实不大,也就几十米见方,其中日晷的雕塑占据了大半空地。夕阳西下,日晷雕塑也被夕阳的余晖染成了金色。

据《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双峰,在县南四十里,二峰并拔天表,又名笔架峰。旁奇石高二丈许,上有棋枰,相传为仙人弈棋处。”但如今,棋枰早已不可见,唯有“仙人”伫立。因为在笔者看来,每一位登上山顶的游客,就成了“仙人”。一个人,一座山,合在一起,不就成了一个“仙”字吗?人入山中,有泉水叮咚,曲径通幽,天朗气清,此时情绪此时天,逍遥快活赛神仙!

我们在峰顶转悠着,极目四望,但见影影绰绰的群山,如一个个刚出笼的鼓鼓的包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给养;这些群山,又如海浪般一波接着一波,神秘而壮观!此时此刻,心中不禁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双峰山吟咏,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明邑廪生冯一贯赋有《双峰晴云》诗一首:“千寻拔地两芙蓉,恰恰如椽向九重。吐藻绵延皆五色,铺扬化日已蓬松。”看,这壮美的双峰山,就像两座并蒂而生的“芙蓉”,高达千寻拔地而起,又恰如巨椽般直刺向广阔无垠的苍穹。是日,天朗气清,天空中惊现五彩祥云,绚丽夺目。它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瞬间变成了一簇簇蓬松的棉絮,悠然飘浮在空中,铺展于天地之间。

偷得浮生半日闲,登山成为半日仙。天空中的云彩,自古以来就引人遐想,令人目不暇接。时值黄昏,夕阳已沉落山坳,瞬息万变的云霞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又如铺上了一层金色绸缎。山峰的轮廓在夕阳映衬下变得分外清晰,仿佛被染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

金乌将坠,淡月新升,夜幕也在不经意间升了起来!恍然间,想着下山还要走上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人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情也开始沉重起来。因为急于赶路,就暂且把双峰山的美景装进心里,怀揣着春风,满载希望而归;也因为急于赶路,路遇滑坡处,只能“连滚带滑”。幸好已有半轮弯月悬于空中,借着这一点亮光,踩着尽是渣石的山路,眼镜架在鼻梁上,却犹如滑滑梯,连擦汗的工夫也没有。

一路跌跌撞撞下得山来,已逾晚上七时。此时的松瀑山下已万籁俱静,只有欢快活泼的泉水在潺潺流淌。泉声浸着月光,在宁静的暮色中听来格外清晰,也更加清脆悦耳。此情此景正迎合了邑庠生朱云汪在《村景》一诗中所写:“明月清风伴我来,乔溪家住甚幽哉。今宵忽过溪桥畔,泉石山林合予怀。”

下得山来,已汗流浃背,经寒风一吹,凉透胸背。就这样带着一身的冷汗,打道回府。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

2025-04-0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42151.html 1 3 遥想双峰春色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