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江东街道下王小区一楼小餐饮店里,王奶奶边包粽子边对刚放学回来的孙子念叨:“糯米要压实,做人要实诚。”一旁的小方桌上,有收付费二维码,有“餐有礼”的小贴士。在义乌,这样的文明基因正从千家万户的烟火气里生长,让“浙江有礼”化作锅碗瓢盆间的温暖交响。
“咱们家的规矩,比粽绳绑得还紧!”在赤岸镇一家非遗工坊里,朱奶奶教孙女用红糖调馅,祖孙俩的围裙上印着“信有礼”三个字。她们家的红糖厂有个特殊账本:客户多付了款,必用快递退回;逢年过节,总要给敬老院送“孝心糖包”。去年朱家凭“好家风信用贷”扩建厂房,银行经理笑着说:“你们家的信用,比红糖还甜。”这种甜蜜传承在江东街道的“国际家庭日”更显鲜活。叙利亚妈妈莉娜带着三个孩子学包艾草青团,把“亲有礼”译成阿拉伯语教给邻里;韩国媳妇金一玲把“行有礼”编进跆拳道礼仪操,社区广场天天上演“文明旋风”。傍晚楼宇间飘荡的饭香里,混着多国语言的“吃饭洗手”“细嚼慢咽”提醒声。
“爸,您今天遛狗没牵绳,咱家积分要被扣啦!”在苏溪镇“文明智慧屏”前,五年级的朵朵正给父亲“上课”。这个接入全镇家庭的大数据平台,把垃圾分类、礼让行人等行为转化成“亲有礼”指数。隔壁王叔家刚用积分换了智能门锁,逢人就炫耀:“文明能当钥匙使!”在城西街道的“国际老娘舅”调解室,中非夫妻的跨文化纠纷在“亲有礼”的劝导中化解;在江东街道青口社区的“星空夜话”平台上,新老义乌人共商“带半瓶水”节水妙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诚信包裹”漂流活动让每个快递都成为文明载体……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创新实践,让文明创建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交响”。
炊烟起处,万家灯火。当“鸡毛换糖”的基因遇见“浙风十礼”的滋养,义乌人把文明写进晨起时分的垃圾分类,刻进放学路上的礼让身影,融进跨国婚姻的包容理解。这座从田野里长出的国际商都,正用千家万户的文明密码,破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和谐共生的奥秘,每个义乌人都是文明长卷的执笔人,在春天的故事里,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明传奇。 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