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
本报讯 连日来,来自伊朗、尼泊尔、俄罗斯等国家的5名外籍志愿者,与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一同穿梭在社区餐饮商铺间。他们认真检查灭火器、消火栓和疏散通道,向食客和工作人员发放中英双语消防宣传手册,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据了解,鸡鸣山社区常住人口约3万人,这里有30个民族的群众,还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8名境外人员,被称为“联合国社区”。面对复杂的基层治理需求,鸡鸣山社区巧用“社区合伙人”模式汇聚多元力量,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
“消防安全是社区治理重要一环,社区吸纳外籍人士等社会力量成为‘社区合伙人’,组建‘洋打更’志愿服务队,利用其语言优势助力消防巡查和政策宣传。”鸡鸣山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提升了涉外消防宣传效率,还能更好了解外籍经营户需求,营造国际化消防安全氛围。
在鸡鸣山社区,还有一个由伊朗商会会长哈米牵头成立的“国际老娘舅”工作室。30名来自叙利亚、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地区)的外籍调解员在这里宣传法律知识、化解涉外纠纷。成立以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330起涉外纠纷,涉及金额9500万元,调解成功率超95%。哈米说:“大家来自不同地方,有摩擦很正常,我们做‘中间人’,事情更好解决。”
此外,鸡鸣山社区还成立6个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多民族和境外人员议事协商会议,并组建54支志愿服务队伍,助力开展安全巡查、文明劝导等工作。在外籍“社区合伙人”助力下,2023年鸡鸣山社区荣获义乌市“平安示范社区”称号,2024年国际社区治理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