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李爽爽
3月20日晚8点,来自伊朗、尼泊尔、俄罗斯等国家的5名外籍志愿者与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洋打更”活动。他们走进社区多家餐饮商铺,仔细检查店内灭火器、消火栓、疏散通道是否符合要求,并向食客和餐厅工作人员发放中英双语消防宣传手册,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很高兴能为平安义乌建设尽一份力。”来自尼泊尔的王子说,“只要社区需要,只要我有时间,我就来!”
被称为“联合国社区”的鸡鸣山社区目前有常住人口3万人,共居住着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土家族等30个民族的群众,以及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1388人。为了织密社区“安全网”,鸡鸣山社区吸纳外籍人士组建“洋打更”志愿服务队,让他们发挥语言优势,协助社区开展消防巡查、政策宣传等工作。“外籍志愿者和我们一起开展消防安全巡查,不仅能提高涉外消防安全宣传服务效率,还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外籍经营户的一些需求,从而营造更加国际化的消防安全氛围。”鸡鸣山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复杂多样的基层治理需求,近年来,鸡鸣山社区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服务提供为核心,汇聚多元社会力量赋能基层治理。并通过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吸纳境外人员、流动人口、社区居民志愿者成立小巷骑兵、小巷管家等社团,真正将服务对象转化成为治理力量,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新路径。
和谐是社区发展的基石。该社区在省内首创“以外调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伊朗商会会长哈米牵头成立“国际老娘舅”工作室,吸纳来自叙利亚、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地区)的30名外籍调解员,共同做好涉外纠纷调解、法律宣传等工作。2016年成立以来,工作室累计化解涉外纠纷330起,涉及金额9500万元,调解成功率超95%。“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样面孔的人做‘中间人’,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哈米说。
此外,社区还成立了“中外居民之家”“民族民生互助”等6个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少数民族议事协商会议、境外人员议事协商会议,组建“小鸣国际管家”“夕阳红”等54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协助社区开展安全巡查,参与文明劝导。
住宅小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鸡鸣山社区有11个居民区,其中有8个是物业小区,分属不同物业公司,社区面临消防通道堵塞、垃圾分类不规范等诸多物业管理问题。为破解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今年社区创新设立了物业联盟,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明确工作原则和机制、选树“公益之星”等举措,有效减轻社区物业管理压力,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居住环境。“每周我们都会开展消防安全交叉检查,这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义乌市星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鸡鸣山社区实现了安全隐患存量的持续下降和群众安全感的显著提升,荣获2023年度义乌市“平安示范社区”称号,国际社区治理入选2024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