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2025年义乌市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于本月初正式拉开帷幕。从“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到“蒲公英”艺术学堂,“公益课堂”让大家乐享其中,也促使我市的文化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近日,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获悉,2025年我市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增设了新内容:“蒲公英”艺术学堂设立“乐享银龄”幸福学堂,还专设了孔子学院国际人士专场;“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有了“阅读交流”“文化特派员”等新元素。通过建立全市范围的“文旅体公益培训大联盟”“公益培训师资库联盟”,我市搭建起一个高层次、多门类、全方位的培训交流展示平台,打造了全龄畅享、多元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品牌。
“乐享银龄”幸福学堂上,歌声悠扬,老年群体专注练习,脸上洋溢笑容;“蒲公英”艺术学堂里,灯火通明,年轻人热情高涨,展现青春活力;“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中,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氛围轻松愉快。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如同一片沃土,滋养着每一位参与者,充分呈现“公益课堂,全龄友好,人人精彩”。
“家门口”的课堂,全龄段覆盖
“学唱越剧一直是我的兴趣爱好,想不到现在退休了,还有‘学’可以上。”3月5日,在市文化馆三楼排练室,来自廿三里街道的吕芬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这个课堂成了她和越剧迷的“梦想之地”。记者在排练室里看到,越剧老师陈月香精心指导,十余位银发学员专心致志地学习基本功,一招一式,韵味十足。
吕阿姨从小就很喜欢越剧,知道今年有了“乐享银龄”幸福学堂,就赶紧报了名。她的5位好友也一起“抢”了越剧班的上课名额。公益课堂不仅是学习越剧的地方,更是大伙儿梦想启航的地方。吕阿姨也替外孙女报了少儿越剧班,希望孩子能从小接触、了解传统文化。
“乐享银龄”幸福学堂为老年人带来快乐,是我市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的一个生动注脚。“儿媳妇说有免费课程,我就特意定了闹钟‘抢’名额。”为了让退休生活更有趣,黄云芳第一时间报了“乐享银龄”幸福学堂里的古典舞和茶艺课程,没想到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课程迅速爆满。据统计,今年首次开设的“乐享银龄”幸福学堂春季班报名人数近1000。
从舞蹈剧目教学到生活美妆设计,从中药养生到传统戏曲……设在“家门口”的课堂丰富多彩,让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适合的课程和上课时间。眼下,“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孩子们每周翘首以盼,收获好评如潮。我市各文化阵地还以“蒲公英”艺术学堂为载体,常态化推出瑜伽、美育艺术、古典舞、化妆等多个特色课程,“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年轻人丰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周末,孩子拥有主题课程。平常,我们能参加兴趣班,一切安排都是妥妥的。”报名参加声乐班的学员金红梅说,专业老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系统指导机会实属难得,自己一定努力学习。
近年来,根据群众需求,市文广旅体局深化联动机制,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公益课堂,满足“老、青、幼”不同年龄段的多样化需求。2025年全市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设春季班、暑期班、秋季班。其中,“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授课对象为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蒲公英”艺术学堂授课对象为20周岁至55周岁的成人,“乐享银龄”幸福学堂授课对象为50周岁至68周岁的退休人群。通过打造全时段服务、覆盖全龄段人群,我市持续提升文化阵地服务能级,让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沉浸式文化体验,多层次赋能
周末的市图书馆,“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如期开课。自然阅读课上,文化特派员居晓兵与孩子们热情互动。“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野外,如何观察识别鸟类?”孩子们踊跃参与,争先恐后地回答。听到居老师观鸟的行迹遍及全国27个省的介绍时,教室内响起一阵阵惊叹声,整堂课的气氛热烈而温馨,孩子们开启了知识与趣味并存的成长之旅。
除了原有课程外,今年新推出的自然阅读课程受到了家长关注、孩子喜爱。相关课程推出后,名额几分钟就被抢光。当动画电影《哪吒2》红遍全球,“花开四季”课外公益学堂“衍生”出《哪吒闹海》《封神演义》《中国历史故事》《中国节日故事》等系列名著赏读课程,由汉语言专业的老师带着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名著名篇的魅力。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送”文化,既要可持续,更要花样新,将继续秉承“文化惠民”的宗旨,积极引入文化艺术新课程、新形式,引导更多不同群体参与文化建设。
自全民公益培训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镇街、村社因地制宜设置公益课堂,涵盖国画、书法、非遗传承、研学实践、体育活动以及爱心教育亲子课等内容,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美术教室里,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春天;舞蹈教室内,小朋友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乐器教室中,悠扬的琴声让人陶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孩子们五彩缤纷的课外生活。家长们纷纷表示,课外公益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周末生活,也让他们在文化艺术熏陶中健康、幸福成长。
3月11日起,市非遗馆“非遗拾光”成人公益课堂活动启动,茶艺课、陶艺课、木雕课、义乌花鼓课轮番登场,相关公益课程持续至今年4月。非遗大师们现场教学,让市民“走进”非遗世界,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之美,点亮春日的美好与希望。“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来非遗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益培训服务体系,在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的基础上,推出非遗馆“非遗拾光”公益课堂活动,打造“家门口的非遗体验空间”。一系列活动持续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阵地共享,全方位服务
3月5日起,在桥头考古遗址公园的公益培训课程拉开序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在公园内的“考古”教室,遇见更好的自己。少儿漫画爱好者、热爱陶艺的孩童,用满腔热情寻找创作灵感,探寻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选择八段锦、尊巴、中医养生的中青年,通过课程,收获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陶艺手作开课啦!”3月9日,市民刘哲宇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展现孩子在桥头考古遗址公园参加公益培训、学习陶艺制作技艺的场景。
在义乌,不只是桥头考古遗址公园,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占据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位置。这些供公众集会、交流、参与和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成了人们一站式获取、体验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有专家解析,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这是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作为我市大型地标性城市建筑之一,过去一年,市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人次达286.5万。
记者了解到,公益课堂的“点位”遍布全市14个镇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悦读吧、社区文化家园及全市公共文化场馆、体育场所,服务触角直达基层。为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以来,市文广旅体局持续完善公益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力量,在保留经典课程的同时,每年都创新课程设置,逐年新增“义风宋韵”“非遗课堂”“经典诵读”“走读义乌”等特色课程。“花开四季”公益学堂在全市范围已开设1千余个班级,授课近1万次,服务达18万人次。2025年春季班首设的“乐享银龄”幸福学堂,除传统的艺术课程外,还有八段锦、中医养生等近10个特色课程,一经推出便深受欢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否繁荣兴盛,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与辐射力,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后劲与未来走向。在这个春天,公益课堂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点亮人们的生活。
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