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回家过年了,提前练习下方言。”“大学生寒假回家说方言的重要性……”春节临近,“过年切换方言频道”“春节回家说方言”等话题登上热搜,各网络平台出现了多个“提前练习方言”的搞笑版本,引起很多大学生和在外游子的共鸣。
“大咁,嗯噶厚!(义乌方言:大家,早上好!)”去年9月13日,在2024世界义乌人大会代表发言环节,首位登台的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用方言问候家乡父老,台下立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浓浓的乡情氤氲开来。发言中,他深情地说:“义乌是我的根,走得再远,心总在这里。”回家乡为何要说方言?或许,李金昌的行动就是答案。
义乌方言,历史久远。在漫长的岁月里,义乌方言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积淀了哪些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几年,义乌人在推广和传播方言时,有哪些创新做法?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几位传承义乌方言的代表人物,试图探寻义乌方言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土话古语蕴藏深厚文化
据资料记载,方言,是指只在某个特定地域使用的语言。它是地方文化的基础,也是各种地方文化样式的载体。世界各地有很多方言,仅就汉民族语言来说,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及客家话。其中,吴方言区内部又分为6个片,义乌话属吴语区婺州片东(阳)磐(安)义(乌)方言,素有“义乌十八腔”之说。
“在义乌话的声韵调里,从古音的遗存中,可以追溯古乌伤文化的源头;从义乌话丰富的词汇里,可以探寻义乌的风土人情;从义乌的俗语里,可以发现义乌人的价值观,挖掘义乌的精神内核…… ”《义乌丛书》编辑部编辑赵晓青深有感触地说。由她参与编著的《义乌方言》一书,开篇便梳理了义乌方言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义乌话是进行传统教育、弘扬义乌精神的“教科书”。其中,沉淀着祖祖辈辈总结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凝聚了丰厚的人文精神,不少词汇是名副其实的“微言大义”。例如,将耍两面手法、没有诚信的人,称为“伯噽(音pǐ)”(春秋时人物);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骂作“李固”(《水浒》中人物);嫌贫爱富、势利待人的女人,则被义乌人骂为“崔氏”(西汉时朱买臣之妻)。相反,义乌人将梁山好汉李逵看作忠肝义胆、英勇无畏的化身,用他的名字来赞美那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物。
义乌话是考察、了解义乌乡俗民情的“档案库”,很多词汇记录了特定时空的风土人情。例如,“麻痘鬼”(指男孩)和“麻痘花娘”(指女孩),相当于普通话“小鬼”。这个用语,展示了一幅旧社会农村的图景: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烈性传染病麻疹(俗称痧子)和天花(也叫痘)在婴幼儿和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甚至有“麻不倒(死)痘倒(死)”的说法。
义乌话是研究汉字演变的“活化石”,保存了大量的方言字和古汉字。例如,第一人称“我”义乌人叫“a”,写出来是“卬”,是个古汉字,《说文》的解释就是“我”。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邶风·匏有苦叶》里就有“人涉卬否”等句子。从茶壶、酒壶等容器中倒出其中的液体,在义乌方言里有不同的说法。如果是从细长的壶嘴里出来叫“冩”(音写),如果从壶顶的口部出来,则叫“度”(《说文》:“度,犹投也。”即倾倒的意思)。
义乌乡土文化研究者杨南山热衷于义乌方言研究,先后出版了《义乌野话篓》《义乌歌谣俗语》等著作。在他看来,悠久的商业文化在义乌方言里也有所体现。例如:“大路朝天,有力上先”,说的是公平竞争,胜利属于敢为天下先的人;“溪滩写金匾,水过呒影踪”,是告诫人们,徒有虚名的褒奖哪怕是“金字招牌”也不可能长久;至于“做得老板,眠(睡)得地板”,则更是新时代“义乌老板”的写照。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义乌话里,除夕称为‘三十夜’。三十夜更岁,应说利市话。一些平日里常说的词汇在三十夜和春节要换种说法。比如,‘吹灭’改说‘圆’、‘杀’改说‘宰’、‘跌倒’改说‘滚元宝’等。”杨南山笑着说,一些地方还有大年三十讨口封的习俗,比如说往饭里撒一些稻谷,孩子见了会说:“恁多谷呐”;把钱放在地上故意让孩子撮着,孩子会说:“恁许多钞票哇!”
方言传播推陈出新
“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日前,在江东街道文明实践中心,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特约老师赵绿化手拿拨浪鼓,正声情并茂地领着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学说义乌话。
“《金鹁鸪 银鹁鸪》是《义乌野话篓》收录的第一首老歌谣,也是义乌流传最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谣。”赵绿化介绍,自从接手江东街道“义言义语 留住乡音”文化项目,她已经开了五期课程,反响很好,“除了教孩子唱义乌老歌谣,我还会教孩子们说义乌方言日常用语,介绍义乌地方文化。”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东街道徐村人,赵绿化认为,传播义乌方言文化自己责无旁贷。多年来,她四处拜师学艺,一边传承义乌花鼓,一边编写义乌方言小品,并坚持进村入户演出,用方言推动反诈等知识入脑入心。“义乌不仅是义乌人的义乌,也是世界的义乌。俗话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学会了义乌方言,不论你来自哪里,都是义乌人。”在赵绿化的计划表里,她还要继续扩大课程范围,教更多外来建设者和外国友人说义乌话。
在义乌,自媒体达人@崇山大王被称为义乌方言年轻一代的“代言人”。他本名王平凡,是崇山村的一名“90后”。从2015年开始进军方言短视频领域,至2023年下半年专注于优质方言短视频制作,他已经发布了400多条短视频,粉丝量达12万,以义乌本地人为主,年龄段覆盖比较广,老中青三代都有。
在抖音平台,短视频“论义乌话的重要性”浏览量达200多万。“这条是模仿外地方言博主做的,没想到会这么火。” 王平凡介绍,还有“母子系列”短视频点击率也不错。在视频中,他一人分饰两角,演绎妈妈与儿子之间因为义乌方言带来的种种爆笑场景。
“我认为扩大义乌方言的传播力,首先是寻找义乌人的共鸣点,内容聚焦义乌人的生活;另外,是以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去创作,多采用反差、对比、夸张等手法。”王平凡坦言,“方言短视频的传播对于方言传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人由此激起了学习方言的兴趣和热情。有不少人反馈说,正在跟着我的视频学义乌话。”
一直以来,义乌各界在传承和保护义乌方言方面不遗余力。2003年伊始,义乌市电视台开办方言栏目“同年哥讲新闻”,并先后举办过“外国人学讲义乌话”和“外地人学讲义乌话”等大奖赛;《义乌商报》也开辟过“义乌方言趣话”等专栏;《解读义乌方言》(孟自黄、金礼林著)等著作不断出版。
为了把义乌最正宗的“土话”,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立体地记录下来,我市已于2012年8月启动方言语音档案建档工作,通过建立文本档案和音、视频档案,将义乌方言资料真实、完整地搬进了义乌市档案馆。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义乌青年在“将义乌方言数字化”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小红书上,网友@我是朱履诺于2024年1月发布了短视频“义乌方言数字化计划进度展示”。在视频中,他演示了全新的“义乌方言输入法”的雏形。通过他的讲述,记者了解到,2022年高考结束后,他就有了把义乌方言数字化的想法,视频发布时,已完成对《义乌方言研究》(方松熹著,稠城音版本)词表整理,并完成了《义乌方言研究》(施俊著,佛堂音版本)的字表整理,输入法中录入了3000多条词条。此外,他还编写了网站,完成了字典部分,上传了部分朱平老师的发音。“我的设想是:继续整理字表、词表,研发输入法、字典、词典,进一步研发标音器,训练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的AI模型,最终实现语音翻译。”视频的最后,@我是朱履诺如是说。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