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老太婆黄牛肉

熟牛肉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牛肉,营养丰富,味道醇厚。义乌人爱吃牛肉,以上溪牛肉、牛杂、牛汤最为知名。在词林菜市场里,就有一家上溪人开的“老太婆黄牛肉”,传承四代,开店30余年。几经搬迁,但凭借着纯粹的牛肉香,不管开在哪里都是顾客盈门。不仅成为不少义乌人眼中的“网红店”,还吸引永康、东阳等周边县市的顾客慕名而来。好吃到有人离开义乌后念念不忘,宁可搭上快递费,也认准了这家购买。

为了让牛肉好吃,中国人想出数不清的烹饪方式。其中,白切牛肉,摒弃了浓油赤酱与复杂的调味,只通过简单的烹饪,凸显牛肉的自然本味。因为自然健康,老少咸宜,深受欢迎。几乎每一个菜市场里,都会有这么一家甚至几家熟牛肉店。这间不起眼的熟食店,究竟有什么门道?

“老板娘,牛腩来30块钱的,牛板筋、毛肚也切一点,两个人吃。”“牛腱子切一块,今天小孩回来了。”“老板娘,切一块牛肉晚上吃,帮我抽真空。”……工作日的上午,生意陆陆续续,今年55岁的老板娘郑良苏在小小的熟食铺里从容应对。透过干净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各色牛肉整齐铺开。除了常见的牛腱、牛腩、牛里脊、牛筋,还有牛板筋、牛大肠、牛小肠、牛蹄等部位。牛肚也分为金钱肚、百叶肚、毛肚和“子肚”(义乌话里的皱胃),一看就是“源头厂家”。“原汁原味”是顾客对他们家牛肉最多的评价。“他们家的牛肉特别香。”市民陈小姐说,自己从小吃这家的牛肉,以前是爸爸买,现在是自己买。“感觉很干净,吃习惯了就认他们家。”据郑良苏介绍,这个季节不算忙,一天卖两三百斤牛肉,大概一天一头牛的量。过两天腊月最忙,因为要给正月备货,一天可能就得卖三头牛。

“我们家的特色就是古法烧制,清水煮牛肉,里面除了盐什么都不加,用柴烧大火煮5个小时。时间到了马上捞出来,自然晾干。”郑良苏说,这样煮出来的牛肉干爽Q弹,肉香浓郁,越嚼越香。

白切牛肉随处可见,做法并不复杂。一般做法是牛肉先泡血水,接着加生姜、大葱焯水,撇去血沫后用原汤炖煮。其中加盐、酒和香料,还可以再加一点红烧酱料、红曲米或者栀子等用来上色。煮熟后再浸泡一段时间,一可以让肉熟烂,二可以更入味,三则可以减少缩水。最后用保鲜膜包紧,冷藏后切片。烹饪的重点是去除牛肉的腥味,同时让肉质酥烂。

“我们家的做法与别家的不同,是我公公的父亲传下来的。他当时觉得这个方子很好,把4个儿子都教会了,但后来其他人都去做别的,最后只有我们家坚持下来了。”郑良苏的公公吴小弟今年76岁,吴店人,一开始和婆婆吴爱贞两人只在村里卖牛肉。后来,婆婆带着牛肉先在义驾山附近摆摊,后到商贸区菜市场开店,店铺一开就是20多年。2022年,商贸区菜市场拆迁,他们搬进了词林菜市场。

清水煮牛肉,听着很简单,但窍门却不少。高级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反之亦然,越是简单的烹饪方式,对食材的要求也特别高。而敢清水煮牛肉的底气,一是牛足够好,二是肉够新鲜。“牛都是我先生去云南、贵州亲自挑的。一定要吃草的牛,这样肉煮出来才会鲜。家里雇了一个师傅每天凌晨两点杀牛,我们四点起来分解切肉。”郑良苏的儿媳余夏晗1994年生,今年30岁,是家中“庖丁解牛”的主力,也是婆婆眼中最贤惠能干的媳妇。分牛肉说起来简单,却是力气和技巧缺一不可,需要下功夫才能掌握。“牛肉要按照部位,顺着筋膜分开,要是没找准位置,肉破了不完整就难看了。牛肉新鲜的话,是不会有腥臭味的,反而有一股奶香味。摸起来不会水水的。”肉分好后,还要修剪,细心剔除筋膜,分成两份。一份余夏晗直接拿来卖,一份丈夫吴子航拿来煮。

一次要煮“一整头”牛,所以灶和容器是特制加大的。“灶台上面架好一口近一人高的大铁桶,先放入新鲜宰杀的牛骨,接着是牛肉、牛筋,最后是各种脏器。”因为各个部分需要的时间不一样,煮肉期间不能离人。所以形成了男人在家煮牛肉,女人外出负责售卖的搭配,这也是“老太婆黄牛肉”名字的由来。“店名里的‘老太婆’,说的就是我婆婆吴爱贞。那时候她40来岁,大家都喊她‘老太婆’,叫的人多了,干脆就起了这个名字。”郑良苏说,结婚后,公婆就把手艺传给了她,她又传给了儿子儿媳。如今,自己年岁渐长,下一辈已经成了主力。“我公公说,这么好的手艺不传下去太可惜了。现在家里,儿子负责煮牛肉,我们出来卖牛肉。以前是生牛肉、熟牛肉一起卖的,但现在菜市场里要求生熟分开,所以我在词林菜市场卖熟牛肉,儿媳在商贸区一家蔬菜肉类综合店铺里卖生牛肉。”

长时间的熬煮,让骨头和肉里面的油脂与香气都融进汤里,原本清澈的水逐渐变成浓厚奶白的高汤,达到真正的“原汁原味”。这样煮出的牛肉才能油润弹口,香味浓郁纯粹。“肉熟后要立马出锅,自然晾凉。下午两三点,肉煮好了,很多老客就会拿着锅碗赶来,上门买肉盛汤。”余夏晗说,因为没有焖煮,这样做出的牛肉非常干爽,缩水也更厉害。“一般一斤生牛肉可以做出六七两熟牛肉,我们家的肉水分特别少,只能做出五两肉,不过也更耐吃。”最后做出的白切牛肉,即使没有上色,肉色依旧鲜亮,顺着牛肉的纹路顶刀切片,切面光滑,纹路清晰,肉质紧实,柔软的同时也富有弹性。不管干吃还是蘸汁,抑或凉拌,都很不错。入口或许并不惊艳,但味道纯净,肉香浓郁,是爱上之后再难被替代的美味。婆媳两人的刀工也是一绝,牛肉可以片得像纸一样薄,透可见光。小小一块,就可以切出满满一盘。

余夏晗外形靓丽,被大家称为“牛肉西施”。这位“小姐姐”看起来文文弱弱,说话也是细细柔柔,却是个可以单手拎起3斤重砍刀的“武林高手”。卖牛肉的同时不仅提供片肉、切丁、剁馅儿、砍大骨等服务,还可以根据顾客打火锅、露营、烧烤的需求,腌料、串肉、打牛肉丸、敲牛排。砧板上,一把寒刀,手指翻飞,动作麻利,行云流水。

余夏晗说:“认识我老公之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接触牛肉。后来卖牛肉,是因为他说如果不是夫妻俩一起做的话,这门手艺很难传下去。”2017年,余夏晗辞去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改行与丈夫一起卖牛肉。她说,刚开始接触牛肉时,自己的内心十分抗拒。“那时候就是觉得油油的、腻腻的,根本不想碰。后来每天看爷爷处理牛肉,看着看着就看出了门道。有一天我也想试试看,就这么上手了。现在,我会觉得把牛肉分漂亮,筋膜剔干净,这个过程非常治愈。”7年时间,余夏晗独当一面,可以一刀剁开牛肋骨不留碎渣,却也在她白皙纤细的手指上,留下了道道“时间的证据”。菜刀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切到手。余夏晗指甲修得很短,手指上细看满是伤痕。

余夏晗说让自己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就是顾客的满意。翻着微信通讯录,她说里面的顾客至少有上千位,很多都是十几二十年的老客户了,杭州、上海这些地方都有,不少是长辈积攒下来的客源。“有的老客习惯吃我们家的牛肉,即使搬家离开了义乌,也会隔三差五地通过线上买牛肉。我就给他们分装打包,抽真空加冰袋,邮寄到家里。”

这家“老太婆黄牛肉”,一代一代传承,到了余夏晗手上已经是第四代了。“不论什么行业,都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我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坚守长辈的心血。”她说,虽然很辛苦,但牛肉生意她会一直做下去,就像招牌“老太婆黄牛肉”一样,等到她成了那个老太婆,再传承给她的下一代。

2024-12-16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13307.html 1 3 老太婆黄牛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