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今起从先行城市(地区)扩大到全国。
12月12日,人社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也从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同步扩大到全国。
12月13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实施个人养老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对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也就是说,自2024年12月15日起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并缴费后(在12000元的限额内),均能享受到税前扣除优惠。
个人缴费享受税前扣除优惠,年最高可节税5400元
根据《公告》,个人缴费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时,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出具的扣除凭证为扣税凭据。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按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的,其缴费可以选择在当年预扣预缴或次年汇算清缴时在限额标准内据实扣除。取得其他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或经营所得的,其缴费在次年汇算清缴时在限额标准内据实扣除。个人按规定领取个人养老金时,由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所在市的商业银行机构代扣代缴其应缴的个人所得税。
在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后,缴费人能节约多少税款?按照我国个税政策,针对每年12000元的限额标准,不同收入的人群,具体的节税金额也有所不同。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的人群,适用税率越高,个人养老金的节税效应就越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在北京工作的小王今年30岁,全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个税税率适用档位20%,每年按照1.2万元的额度缴存个人养老金,暂不计算领取时需要缴纳的3%个税,小王每年可省税约2400元/年(12000×20%)。假设其收入水平维持不变,等到60岁退休时,小王通过缴存个人养老金共可节税约72000元。
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养老金可为参加人提供具有税收优惠的稳健投资选择,其在缴费环节、投资环节和领取环节均享受税收优惠,其中缴费环节每年最高可节税5400元。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铺开后,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加,可享受节税的人群也相应增加,其中部分节税金额以及投资增值收益可能转化为消费资金,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结合,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对内需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补上了
早在2022年11月25日时,个人养老金制度就已经正式启动了。当时是以试点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共36个城市推行。截至2024年12月12日,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突破了7000万人,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超过了400万人,一线城市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见,大城市较高收入居民比较容易接受个人养老金。
针对个人养老金的全面推行,评论员郭施亮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补充,将会提升我国整体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过去普通老百姓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未来会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搭配的形式,这将提升养老金替代率,丰富产品多元化配置。”
就像一场倾盆大雨,灌溉了急需滋润的土地,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被补上了。
一般来说,健全的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五险一金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属于第一支柱,也是绝大多数上班族拥有的养老金。其次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全国只有大约7000万人拥有,其中4000万人是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在全国推广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个人自愿购买、商业性质、有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的养老金,每人每年购买上限是1.2万元。缴纳的资金由个人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等金融产品,封闭运行。
之所以需要建立三个支柱,是因为通胀的长期存在,各国政府往往在经济低潮期刺激经济(发债、印钞、降息),让养老金购买力下降,靠一个支柱很难保证退休后生活品质不下降。有经济能力、稳定收入,而且年龄不太大的人,都比较适合买。
目前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投资收益低。主要原因是,我们金融市场能提供的赚钱机会有限,最近两年股市、基金表现都比较一般。再加上大家收入降低,所以很多人只开户、未购买,或者很少买。
让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存在持续的赚钱效应,是发展个人养老金的关键。
国家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多个目的:第一,解决第一支柱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引导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向金融领域扩张,减少房地产投资;第三,让持续的增量资金支撑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走牛,推动经济转型、融资方式转型。
个人养老金更适合新中产人群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该怎么算个人养老金的经济账呢?这可决定了许多人的辛苦钱到底该不该用来缴纳个人养老金。由于经济账的计算较为繁琐,因此直接先上结论——个人养老金更适合新中产人群,收入越多越适合缴纳。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先要计算个人养老金的收益。假如今年你35岁,60岁退休,每年你往个人养老金账户里满额缴纳12000元,共缴纳25年,总共缴纳了30万元,按照中国农业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中5年期存款利率1.95%计算复利,最后总共可支取本金加利息为389366元。
但假如不存个人养老金账户,只存普通银行账户,那么同样的年数和缴纳方式下,按照中国农业银行普通账户中5年期存款利率1.55%计算复利,最后总共可支取本金加利息为368662元。
两种方式对比,个人养老金账户相比普通账户,存款利息多了20704元。而这个数据,还是未计算个人养老金账户提取养老金时3%的个人所得税的,如果再减去领取金额的个人所得税11681元,那么到手的钱只比普通账户多了9023元。
这么来看,几十万元的本金被锁在银行账户里25年,最后的收益并没有比普通账户多出多少,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不是就不值得缴纳了?其实不然,个人养老金作为存款的收益虽然不多,但是它对新中产群体的吸引力更多在于免税上。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每月收入5000元,即年收入6万元。以上收入会递进式收取个人所得税。而个人养老金每年缴纳的12000元,会算入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取时才收取3%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收入越低,优惠越小;收入越高,享受的优惠力度越大。
比如小A月薪5000元,年收入6万,无需缴纳个税,但是当他每年存入12000元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最后退休时提取,要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反而就是多交了360元。
再比如小B,月薪8万5,年收入102万,收入高于96万的部分要缴纳45%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当他每年存入12000元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这原本得缴纳45%的个人所得税的12000元,就只用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了,一减下来,就少交了5040元。
下面有个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缴纳个人养老金的收入群体节省个税的程度。(至于为什么图表中最高省税是5400元而不是上面计算的5040元,是因为图表中算的是免征税额,计算时是按减去了提取时缴纳的3%税额来算的。)
可以说,如果你月收入没有达到9000—12000元,即年收入达到9.6万—14.4万元,就无法享受到免税的优惠了。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截至202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约为6512万人,占总人口的4.62%。而能享受到个人养老金退税优惠的,收入还需要再多出4000元,占全国的比例更低,属于妥妥的新中产及以上。而对于普通新中产来说,即使不拿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钱去投资,25年下来,30万的本金,可以免税最高135000元,着实是一笔不小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