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朱国平,今年52岁,赤岸镇后金宅村人。
我做铜雕已经20多年了,要问我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坦白地说,过去是为了谋生,现在是因为热爱与执着。这门铜雕手艺,与我最初做木雕的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18岁那年,我跟着东阳师傅学习木雕技艺,经过8个月的刻苦钻研与不断学习,我开始独立摸索。这期间我不断精进手艺,接到了一些红木家具雕刻工作。后来,我也去家居公司做过几年的立体雕刻工作,算是为后面开始做铜雕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岁时,我在模具城开设了自己的店面,主要从事模具打样工作。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铜雕,不可自拔地沉浸其中。当时,相比木制品,铜制品的市场需求更大,损耗更小,更为耐用,因此我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铜雕上。然而,好景不长,四五年后我好不容易摸清了些门道,没想到遭遇电脑雕刻带来的冲击,许多手工制品都被取代,铜雕作品慢慢地失去市场竞争力。面对这一困境,一大批做铜雕的手艺人慢慢放弃,转行做别的工作了,而我也曾一度将铜雕视为业余爱好。
国家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的政策深深触动了我,我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这件惠民大事留下一些纪念。于是,我前前后后构思了一年多,并耗时一个多月,最终创作出我的第一件铜雕代表作《关爱》。这尊作品生动展现了一位干部与一位佝偻着背的老人亲切握手的温馨场景,寓意着国家对老年人群体的深切关怀。
凭借《关爱》这尊铜雕作品,我在义乌模具城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精制奖”。这份荣誉不仅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萌生了继续发扬铜雕技艺的念头。可当时由于资金问题,我的进展状况有些艰难。幸运的是,模具城领导了解这一困境后,特意为我送来了一台冰箱,让我在经营五金店的同时,也能卖点冰饮增加收益。这份鼓励与支持让我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铜雕创作的信念。我想趁自己还年轻,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代表着我们那一代铜雕手艺人的水准,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甚至爱上这门传统技艺。
做好铜雕,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人在第一步上就犯了难。作品好不好,关键靠构图,这就要求手艺人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有时就算花上数月也不足为奇。就我自身而言,主要采用虚拟构图的方式,在脑海里勾勒出作品的雏形,做什么主题、用什么材料、做多大规格、采用哪种工艺、会用到哪些工具……这些问题都要在构图环节中考虑好,一旦动手雕刻就很难再做修改,有时一点点差错就会导致这尊作品报废,到最后功亏一篑,因此每一步都要仔细考虑好。
今年年初,我以龙年为题创作了《龙生九子》铜雕作品,每一条龙都单独成一尊,并列放置在木制底座上,作品足有8斤多重。最中间为正龙,两侧分别是小龙,九条龙神态各异,龙身呈三折弯,且根据龙头排列水平高低,总体呈现波浪形,别具一格。最近,我在《龙生九子》基础上,让九条龙互相缠绕成一整体,形象壮观而细致,在市面上实属少见。我在构思这尊作品时就花费了不少心思,以叠罗汉为灵感来源,不仅造型别出心裁,还选择了品质更好的紫铜,规格是普通作品的近3倍,足有20多斤重。目前,这尊作品已经初具雏形,完成了近60%,我期待它能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效果。
构思好后就要开始动手雕刻,这一步其实没有特定的步骤和手法,更多是靠经验,一边想一边雕。当然,用到的工具也很关键,就拿最常用的白钢针为例,每雕刻一尊作品,光是用到的平针、圆针、半圆针和三角针这4种类型,就有不同规格20多根。虽然这些针市面上都能买到,但我更喜欢自己做,知道什么工艺用什么针好,用来削平、打洞、雕刻细节都更加顺手。有时我也会根据雕刻的需要专门做工具,比如翘刀,这是我之前现场观看一位手艺人雕刻,向他学习时发现的一个工具,回家之后我也琢磨着打造了一把,十分好用。
最后一步就是打磨了,用锉刀、磨针和砂纸一遍遍磨平,让表面变得光滑,细节之处也会变得栩栩如生,最后刻上字,这样一尊作品就完成了。
铜雕这门手艺,必须天天练,如今我在兼顾五金店生意的同时,一空下来就坐在工作台前雕刻,每天碎片化的时间加起来,至少得有6个小时。我的作品主题多样,有人,有动物,也有山水。这些作品大多做工复杂,工艺精细,每尊至少要花上两三个月。
今年4月到6月,我创作了一尊《五路财神》平雕作品,重量达到20多公斤。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是我第一尊也是唯一一尊可供拓印的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光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还兼顾一定的实用性。人们可以通过拓印的方式留下一幅画带回家收藏,这不仅是对我手艺的认可,也是对铜雕技艺的创新发展。
目前,我将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创作上,只有自己把手艺练好,用优秀的作品说话,才有底气考虑传承的事情。现在我每个月都会去市非遗馆做宣传和展示活动。活动中,我遇到了不少对铜雕感兴趣的孩子,他们跃跃欲试也想要动手雕刻,这让我倍感欣慰,也让我看到了铜雕技艺传承的希望。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铜雕、爱上铜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口述人:朱国平,1972年出生,赤岸镇后金宅村人,第四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雕”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全媒体记者 陈聪 陈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