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七版)
创建儿童友好城市 打造中国实践窗口
提案者:农工党义乌市基层委员会
一、问题和短板
(一)从工作态势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面广链长,有些部门、镇街认识不到位,工作进度不理想,不同单位不同区域间,存在力量分散、信息不对称、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公共事务中存在以成人主观认知替代儿童意愿的现象,不重视听取和思考儿童的意见建议和切身感受。工作联动机制、长效机制、大众参与机制、宣传氛围营造等需进一步加强。
(二)从场景空间看,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功能单一,趣味性、知识性不足,缺少体验、互动场景,缺少国际交流开放空间和场景。儿童游戏设施偏商业化,儿童专属场所存在“硬件标化、服务不足”现象。交通环境适儿化不高,儿童出行安全感低。“建有中型及以上动物园或国家公园、中型或以上科技馆、儿童友好主题城市公共交通专线数量”等几项指标尚未达标。
(三)从儿童发展看,公共服务存在资源瓶颈,优质均衡不够,如公民办幼儿园发展不平衡,在编幼师、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等配备不足。流动未成年人、孤儿、困境儿童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及时,在兜底保障、融入社区等方面还需深入研究;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创作数量少。家庭教育问题较多。健康指标方面,12岁儿童龋齿患病率达30%以上,儿童近视、肥胖、性早熟等有所增长,近五年全市平均出生缺陷率偏高(242.58/万左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二、思考和建议
(一)高站位,增强先行示范的力度。
1.坚持儿童优先发展导向。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纳入国土空间、公共服务、公园绿地、住宅小区、城市治理、社会福利等专项规划。高质量推进一批儿童友好项目,把儿童医院和儿童活动中心建成为义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示范性、标志性成果,谋划科技馆等项目,持续安排儿童发展民生实事,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落实。
2.探索儿童友好义乌标准。细分不同领域编写儿童友好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指南,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关注思考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儿童友好产业、儿童融合发展等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义乌样板,力争成为全国县级市示范标杆,为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贡献义乌智慧。
(二)拓空间,扩展优享场景的广度。
1.拓宽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坚持从“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以公共空间等所为重点,配置适合儿童的宜动、宜居、宜学、宜乐、宜游空间环境,构建“15分钟儿童友好服务圈”。一是增加儿童校外活动空间。推进儿童友好公园建设,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景观营造、设施配套及综合管理之中。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的儿童活动阵地,加强科技体验校外活动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提升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场所配置母婴室、儿童休息活动区等设施,为儿童提供更友好、更便利的无障碍环境。
2.拓宽儿童友好出行空间。一是提升公共交通适儿化水平。开通儿童友好公交线路,运营家校公交专线,投放亲子单车,改善儿童出行体验。二是关注儿童活动场所周边空间的建设细节。优化学校出入口及周边人行设施,设置上下学接送的慢行交通区。努力为儿童划出连续的步行骑行空间,对条件适宜的道路进行无车化改造,或特定时间内机动车限行,如打造“最美上学路”“乡村童径”慢行道等。
3.拓宽儿童友好网络空间。一是建设清朗和谐的儿童网络环境。持续净化网络世界,及时整治游戏、直播、学习类软件传播的有害信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儿童对信息的辨别思维能力和健康的网络习惯。二是建设温暖可感的儿童友好数字城市。借鉴济南的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数字化建设方案》,布局智慧校园、智慧体育公园、智慧科技乐园等一批好用、管用的数字生活场景,推出数字悦读吧、儿童救助帮扶e家、困境儿童微心愿等掌上应用载体,助力儿童探索、创新、交往。
(三)优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的温度。
1.强化儿童健康保障。实现“孕、育、养”全链条服务格局,优化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擦亮“义有善育”金名片。一是深化省级“创新婴育照护服务体系”试点。持续开展基层儿童“医、防、护”三位一体改革,建设“15分钟婴育服务圈”,打造生命早期1000天优质普惠服务链。二是推进全国“乡村振兴-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义乌试点。健全综合服务机制,将儿童早期发展促进项目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降低儿童近视、肥胖等发生率,加强儿童心理问题早识别、早干预。四是构筑全员全程婴育服务智慧平台。谋划“善育宝”3.0版,加强高危、重点人群精准服务。
2.强化教育优质均衡。一是全力创建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新增一批公办园及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打造义乌学前教育“金名片”。二是全力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着力化解超规模办学、在编教师不足等问题,保障就学紧张区域新建项目。推进名校集团迭代升级,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学校扩面增效。
3.强化文体服务供给。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阅读、展览、演艺、互动体验、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巩固义乌校园艺术节、中小学科技运动会等一批活动品牌,提升悦读吧、乡村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等一批文化阵地。用好《义乌丛书》《义乌文史读本》,推动创作正能量充沛的儿童文学艺术作品,传递阳光积极的成长理念。
4.强化儿童权利保障。健全儿童福利工作机制,由托底保障向权益保障、关爱服务和健康发展延伸。一是提高保障服务水平,困境儿童1户1档,落实医疗保障、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权益保护工作。二是优化流动人口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掌握和共享人员信息,健全流动未成年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三是严厉打击侵害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帮教闭环,探索设立少年法庭。
(四)促融合,凸显义乌特色亮度。
1.引导儿童友好多元文化融合。一是开展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中外儿童参加的传统服饰节、中外文艺展演。建议打造义乌特色、世界影响的义乌国际儿童语言文化节、国际融合社区邻居节等,引进国际儿童活动品牌项目,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体验,培养国际交往能力。二是打造生动的中华文化窗口。支持公共文化场馆、社区学校创设国学课堂、少儿手工作坊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驿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丝路儿童嘉年华、民俗文化亲子乐园等新型文化业态。
2.推动儿童友好城乡融合。一是打造家门口的小伙伴友好交流圈。在街区社区,开辟社交型、参与型的儿童活动阵地,营造“一老一小”代际融合、外来儿童与本地儿童融合、“儿童+社区”治理融合、家校社融合等场景。评选“儿童友好社区幸福场景”,打造“悦享童趣”社区品牌。二是让更多孩子走进乡村。结合“千万工程”推进,立足“一村一品”,建设一批儿童友好乡村。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乡村文旅,运用孝义文化、红色文化,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体会新农村乡创。如上海惠南镇“亲子解密自然之旅”首推20条乡村亲子旅游线,有绘创天地、景观稻田等打卡点,孩子们化身“乡村小店主”“小新农人”,沉浸式体验新农村特色职业。
3.促进儿童产业发展融合。推动儿童友好理念与小商品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结合义乌产业优势,深耕母婴用品、文具玩具教具等领域,开发IP及衍生产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儿童用品品牌。提档升级玩具一条街,做强玩具文具等专业展,争取将中国儿童友好产品博览会落地义乌。鼓励婴育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项目进行公益性和市场化探索,打造儿童类服务业引领品牌。
(五)全发动,营造友好创建热度。
1.健全工作联动机制。一是政府主导。进一步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发改、妇联、建设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积极协同。加强资金等要素保障,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分类分批推进,支持有条件的社区乡村先行先试,丰富试点类型,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经验。二是社会共建。通过政府委托、孵化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儿童社工专业队伍建设。培育儿童服务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发展儿童公益慈善事业。建立家庭教育促进工作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专业队伍。
2.培育儿童主人翁精神。探索儿童参与公共事务机制和渠道,包括建言引导、征集、反馈和表彰。把“话筒”交给儿童,俯下身来听童声、聚童智,把儿童的意愿需求融入政府公共政策。如成都成华区开展儿童议事公约、儿童友好愿景分享、“童议社区”等活动;衢州市成立169个儿童观察团,开展“问政小主人”对话会,上线“123”儿童问政平台。
3.提升义乌儿童友好城市品牌形象。一是普及儿童友好理念。在儿童节、世界儿童日开展主题宣传展示活动,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推广儿童友好城市歌曲、儿童友好形象IP。二是扩大影响力。举办骆宾王国际诗歌大赛等高规格儿童文体活动,积极参与或承办国内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活动,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儿童友好城市联盟,从而更好地借鉴国内外经验,展示中国建设成果,推广义乌优秀案例和标准。
妇联答复:
一、办理情况
一是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组建工作专班,协调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制定下发《义乌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结合国家、省、金华等上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进行了工作任务的分解和工作职责的明确。筹备召开全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进会议,进一步部署全市妇女儿童工作和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
二是拓宽公共空间,制定规范标准。加大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力度,今年确定义乌市第二批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建设试点单元69例,通过试点单元的建设,总结一批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实践成果案例。积极探索儿童友好义乌标准,编制《儿童友好市场空间建设规范》《儿童友好商业综合体建设与服务规范》等10项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标准,其中《儿童友好公交专线建设与服务规范》已获得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公交专线地方标准。
三是强化服务供给,丰富儿童生活。启动“大朋友小萌友”义乌首届家庭友好月活动,开展“真实市集x欢迎毛孩子计划”“‘义’起听 共友好”家庭友好树洞计划等系列活动。开展“儿童友好 幸福义家”第二届义乌市妇女儿童和家庭服务公益创投,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等,上下联动开展儿童友好服务项目。开展首批儿童观察团系列活动,目前围绕公交出行、亲子餐厅等各类主题开展活动13场,让孩子真正参与城市建设和公共事务。
四是树立标杆意识,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儿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家校共育,预防和减少儿童安全事故伤害。依托市党群服务中心,挂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围读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家庭的科学育儿观念、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建立“益康心”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对全市中小学生全面筛查,建立“一生一档”,实现心理高危学生上报率100%、跟踪关注率100%。
二、下步计划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举措落地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融合,强化各部门联动和实践创新,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联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通过“六大”友好协同建设,促进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生活,让广大儿童在共建共享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