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4卡游义乌半程马拉松(简称“义马”)鸣枪开跑。来自中国、哥伦比亚、约旦、美国等21个国家及地区的20000名跑者汇聚“义马”,用热爱传递健康活力。
翻看2024中国马拉松赛事日历,同日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就有20余个,马拉松火爆可见一斑。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这么多人参加马拉松?狂奔几十公里,精疲力竭后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对此,心理专家表示,马拉松的快乐来源于内啡肽,人类产生快乐的原因在于身体里的激素——多巴胺和内啡肽。此外,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改善睡眠质量,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避免因身体原因导致的“不愉快”。
突破自我 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我看来,参与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我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它的乐趣在于不断突破自我。”跑友毛小成(化名)有着近6年的跑龄,他每天至少跑步10公里,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最初跑步是为了减肥,后来发现马拉松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和成就感。”毛小成说,从“坚持跑”到“爱好跑”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成为一名资深的马拉松爱好者。
毛小成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恰巧天气降温,在赛场上冷得直打哆嗦,不过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回忆起第一次难忘的经历,毛小成坦言,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感受超越自我极限带来的快乐,内心成就感无以言表。6年里,毛小成跑过金华马拉松、横店马拉松、杭州马拉松等,比赛期间,他也会抽空开展耐力和速度训练。
今年“义马”,毛小成取得的成绩离预期目标还有一些差距。“比赛结果不重要,重在参加,我很开心能参与其中。”毛小成说,这种喜悦并非来自比赛本身,而是源于赛事中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对于他而言,每次马拉松都是一次自我超越,更是一趟漫漫人生旅途。
未来几年里,毛小成有了新规划,“半马跑进80分钟,全马跑进3个半小时”。于他而言,马拉松不仅是一场赛跑,更是对精神的锤炼。
身体更好 心态更年轻
今年“义马”,79岁的参赛选手童元文成为焦点。童元文是义乌人,定居在上海,这次他专程赶回义乌老家参加马拉松比赛,不仅坚持跑完了全程,还取得较好的成绩。
童元文退休后空闲在家,因机缘巧合结识了附近的跑团成员,从此开启了自己的马拉松之旅。他坦言,第一次跑马拉松时,家人并不支持他参加马拉松比赛,担心他年龄大,不适合高强度运动。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童元文身体更好了,心态也更加积极乐观了。
“别看我年纪大,我的马拉松经验可相当丰富。”如今,拥有20年跑龄的童元文会经常参加国内外马拉松比赛。他参与过美国、韩国、莫斯科、雅典等马拉松赛事,取得百余场马拉松成绩,“马拉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身体越来越好,现在很少感冒,同时通过马拉松接触到不少年轻跑友,心态也更年轻了。”
童元文女儿坦言,爸爸已经成为家族的榜样,受他影响,大孙女也爱上运动,曾经从成都一路骑行到拉萨。“马拉松带给我生命的状态,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童元文说,曾经感觉自己要被时代淘汰了,现在无论身体还是心态,都逐渐回归年轻态,这是马拉松带给这位79岁老人最显著的变化。
共同成长 拉近家庭成员关系
“我今年5岁啦,第一次参加马拉松!”5岁的朱懿凡是本次“义马”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当天,他拉着姐姐的手,和父母一起参加比赛。
“我们都热爱运动,第一时间报名马拉松亲子跑。”朱懿凡母亲坦言,一家四口齐上阵,跑道上互相鼓舞扶持,俨然成为一幅温情画卷。
赛场上,朱懿凡洋溢着纯真笑容,欣赏马拉松沿途风景,收获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这些都让他开心不已。朱懿凡坚持跑完了全程。“爸爸妈妈陪着我参加马拉松比赛,还拿到了奖牌,好开心。”于朱懿凡而言,马拉松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跑步赛事,更是与家人共同成长的宝贵体验。
“我和我老公因为马拉松而结缘,一起参与过全国各地马拉松比赛。”现场另一位跑友七七(化名)表示,她与丈夫相识于绍兴马拉松,因共同爱好有了不少话题,马拉松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他们参加的每一场马拉松,都成为爱情里珍贵的回忆。
与丈夫跑马拉松的过程,不仅锻炼身体,还建立了更深的感情纽带。从每一次紧张的准备工作,到冲刺终点的喜悦,七七和丈夫相互支持和鼓励。
“未来,我们打算报名更多赛事,体验不同城市的马拉松,很感谢在马拉松中有亲人的陪伴,这带给我更深的意义和动力,鼓舞着我前行。”七七说。
咨询师观点
快乐来源于内啡肽
“马拉松所带来的快乐,其根源在于内啡肽。”专家表示,人类产生快乐情绪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内存在的两种激素:多巴胺与内啡肽。
多巴胺作为身体的一种奖励机制,在个体获得某种行为或物质的满足时,其水平会在大脑中增加,从而引发愉悦感。这种奖励机制能够促使个体形成记忆,并驱动其不断追求愉悦与满足感。诸如进食、游戏娱乐、浏览短视频等行为,均可促进多巴胺的分泌。然而,多巴胺的奖励机制亦可能引发一些负面效应,如过度进食、沉迷于短视频及游戏等。
内啡肽则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化学合成激素,具有吗啡样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焦虑感,使人体感受到愉悦、平静与放松。与多巴胺不同,内啡肽更多地扮演着身体的补偿机制角色。例如,在遭受疼痛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以减轻痛苦。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如马拉松,跑者往往会经历疲惫与不适,此时内啡肽的分泌量会增加,帮助跑者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当你跑完一场马拉松,感觉很高兴、很厉害,很有成就感,这就是内啡肽造成的感觉,因为需要你咬牙坚持的痛苦时刻已经过去了。
在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刘建辉看来,人类同时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也同时会拥有两种快乐。生物性的快乐来自身体的健康和活力,社会性的快乐来自自身美好品质的塑造,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马拉松这一运动同时兼具了两种快乐。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大家都忙于追求金钱、地位、物质,关注健康成了每个人的需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一个相关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以上、超过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其在心理领域的效力相当于一个人每天在吃抗抑郁药物。除了能提升积极情绪,同时运动还能改善身体机能,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和活力。对于孩子而言,运动尤其重要,充分的运动,与大自然多接触,相当于你给孩子每天报一节价值上百块的感统训练课,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大脑感统发育,这对于孩子在学业上的专注力、耐力、创造力都有极大帮助。
同时,马拉松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参与马拉松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度和积极性。通过马拉松,我们可以挑战自身的极限,磨炼自己的意志,找到勇气;我们可以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聆听他人的故事,找到友谊;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家人一起参与,并肩作战,加深感情;我们可以重新体验生命的活力和乐趣,找回初心。当人们意识到这些后,同样会感到快乐。刘建辉认为,跑马拉松带来的快乐是多方面的,每个人体验快乐可能有所不同,但终究是快乐,这也是现在马拉松越来越多、越来越火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