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点

云黄绝顶冠峰峦

云黄山上新建的休闲亭

“云黄绝顶冠峰峦,七佛当时行道坛。天敛积阴千里霁,故令登赏得盘桓。”此诗的题目是《登云黄山》,作者为北宋名臣和词人赵抃。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衢州市柯城区)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绍兴市),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告老还乡后,他在余生的岁月里即与山水为伴,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去世,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不仅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铁面御史”,是善于治理地方的清官能吏,而且善于文咏,著有《赵清献公集》。

该诗中的“绝顶”,指最高峰。“峰峦”,意为连绵的山峰。“七佛”,指的是“(陈)天嘉二年(561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从后”之事,云黄禅寺的前身“七佛庵”之名便缘于此。“行道”,指作法事;“行道坛”,指作法事的场所。傅大士平常生活和主要的活动场所在云黄山,后来被称为七佛庵的地方便是他的静修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云黄山时呈现出的壮丽景象和登临之乐:登上云黄山顶,但见山峰雄伟高远,为四周峰峦之冠。这里就是当年傅大士作法事的场所啊。此时天空收起了阴霾,天气由阴转晴,展现出千里晴空的景象,使得登山者得以在山顶欣赏美景‌,悠然自得,并久久不愿离开。

关于云黄山的得名,大多与傅大士有联系,但在志书里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僧义欢,县人。持戒甚坚,深通教典,创建兴化院。”“兴化教寺,县西南一百八十步。晋(指五代后晋)天福中,憎义欢建。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赐额。”“宋康定元年(1040年),(僧义欢)寿九十,端坐而化。既葬累月,遍见梦于其徒曰:‘吾身当出。’众开龛就视,肌肉如生,遂迎入院,阁维得五色舍利,有黄云覆其上者三日,因以‘云黄’名山。”

从该记载中似乎可知,“云黄山”之名始于北宋康定元年,但“云黄山”之名在《水经注》中就有了记载,该书成书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前,可见“云黄山”的山名在北魏晚期就已存在,而非自北宋康定元年始。

中国古代的诗歌以抒情见长,“诗缘情”便是自六朝以来诗人们的共识,而借山水以抒情则是自六朝谢灵运、谢朓以来山水诗的传统。黄溍是元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一生好游山水,“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他的山水诗就很好地继承了自六朝以来山水诗的传统。他曾几度登临并寄宿于云黄山上,几度为云黄山作诗。

黄溍的儒学修养极其深厚,且对佛教颇有兴趣。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偏好和显扬,当政局稳定、经济恢复之后,佛学顿有兴起之势,并深入影响元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义乌是佛教昌隆之地,“浮屠氏之居,在吾乌伤者四十有八”。义乌在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南梁时期的傅大士与智者大师慧约都是义乌人,特别是傅大士对佛教发展影响很大,他与当时的达摩、宝志被称为梁代三大士。

黄溍早年即登山礼佛,对佛学有着深层次的理解,有一种真切的体会,这也体现在他与僧衲道侣的交往当中,平生在方外的朋友就有不少。在早年游学时期,黄溍创作有排律《宿云黄山作》:“束发弄文史,挂席去瀛壖。邂逅乖良会,摈落迨兹年。息景念生理,洗心宾象筵。恭惟上皇代,异人秘灵诠。宗师既逾海,兹山亦栖贤。金棺灭双树,宝箧缄红莲。仰窥摄诱功,信知愿力坚。内愧实菲薄,冥通未精专。褰裳碧峰雨,焚香石林烟。彩翠何纷纠,苔涧窅洄沿。寻幽匪外适,栖真冀重宣。二边离有无,五浊空腥膻。岂伊俄顷用,庶谢平生缘。”

排律是长篇的律诗,又叫长律。其名称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它的用韵、平仄、对仗等规则与普通律诗相同,只是由于篇幅的延长,用韵数目亦随之增加,这是体式上与普通律诗的区别。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排律、七个字的叫七言排律。

本诗叙写了黄溍与云黄山佛寺的因缘。早年汲汲于功名,在沿海一带做官,失去了在家乡云黄山栖息参理的机会。诗中首先写到天竺高僧达摩渡海来到震旦,本来想传法中土却际遇不谐,直到遇见傅大士,于是点拨他证悟前因,此后云黄山遂成为傅大士修行的道场。黄溍在登山观景的同时,也有焚香礼佛的行动,但他强调自己并非追求外在感官的愉悦,而是突出对内适的向往,当领悟了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后,大概就能远离五浊恶世了。但在他看来,这显然不是权宜之想,当树立终身秉持的信念。

黄溍曾不止一次光顾云黄山,他还写有《重登云黄山》一诗:“兹山实灵奇,吐纳变舒惨。太常阙弗录,名号何黭黮。重华秩山川,盛典轶封䃭。蒐遗多纶綍,蠲洁罗醢酖。腐儒世所贷,薄艺守铅椠。无能旅骏奔,徒取肆游览。霖潦时始收,天地余霭晻。岚光乍璘㻞,石状终黤黪。行行恣芒屩,往往得蛙坎。冒进诚近贪,自画将岂敢。久之雰埃豁,秀色坐可揽。青荧插锋锷,翕赩披菡萏。崖奔马駢騑,石踞虎眈眈。高寻指天路,幽瞩极玄窞。前行几台背,后或两髦髧……”

此诗较长,足有350个字,现仅录其中的一部分。黄溍这次重游,正当端午节,当他再次来到云黄山游玩后,他便用诗歌抒写了他的方外之缘、山寺情结。见久雨初歇,诗人力行深入,历经险阻之后,最终登临绝顶,云黄山的佛塔与庙宇赫然显现于前,让诗人顿有心灵畅适之感。在诗人宁静修洁的笔触下,展现的不仅是清幽动人的山水,还有淡泊古雅的心情。临山面水赋诗,让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爽朗。

黄溍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登进士第,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在未登进士前,黄溍归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此诗当作于未第之时。“硬语险语兼苦语,杂以奇字斑陆离。”读黄溍的诗也是如此。云黄山是座佛教名山,而与佛教有关的诗词,通常都包含有深奥的禅理和哲理,用以表达内心的清净、觉悟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且生僻字较多,难懂难读,理解这些概念需要一定的佛教知识和禅修体验。杨维桢在《金华先生墓志铭》中指出,黄溍“晚年喜为浮屠,亦研极其闲荡之说,请者盈门”。儒士而好浮屠,正体现了元代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思想特色。抛开诗中这些“奇字险语”之表面,突出的是对佛学名理的契悟。

在云黄寺内,现保存有“性初公读书处”碑一通。“性初公”是谁?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丁存,字性初。性(格)质朴,不外挠,博洽群书,善属文,尤长于诗赋。屡徵明经,不就。尝游宗文何先生门,相与阐明理学,以溯金、许之传。晚年,优游盘谷,四方学者群趋之,所著有《云崖杂稿》若干卷。”

丁存是元末明初的义乌高士,他与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王袆同为黄溍的得意门生。王袆比丁存年纪稍大,“子年颇少我,已复饱经传”。他们都曾受到黄溍的赞赏,而丁存尤受推崇,“吾师文献公,清慎寡推荐”。《王忠文公文集》卷一中对此有记:“性初,余同门友也。至正初,定交钱唐,及兹两纪,中间出处离合之不同,有足慨者。顷辱以先师黄文献公所赠诗见示,感今念昔。抚卷泫然,因用次韵追和。虽辞不能工,而师生之谊,庶几见之矣。”

丁存曾写有《过稽亭》一诗:“春风引杖过稽亭,初日融融水荇青。百顷澄波涵碧落,一行归雁渡青溟。檐楹鸟集知人好,山水龙蟠觉地灵。堪叹旧交单落尽,临风涕泗有余零。”

散曲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由宋词俗化而来,兴盛于元代,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在当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在元代,邑人丁棣写有散曲《云黄灯焰》一首:“松山古迹,雁影凌空昭八邑。大士修焚,覆顶凝黄几片云。灵光四射,火宅已通明不夜。彩焰芒芒,一点禅灯照十方。”

该曲中的“禅灯”,意思是寺庙灯火。“十方”,指的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作者通过游历云黄山,抒发了对家乡瑰丽山水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山还是这山,水还是这水,人已非昨日之人,只是随着岁月的轮回,诗人们所思恋的,依旧是这云黄山水。明代诗人吟咏云黄山的诗句几乎达到顶峰。

进士刘同,字伯询,江西庐陵(今吉安市)人,明正统五年(1440年)任义乌知县。刘杰,字仁杰,江西乐平人,于正统三年(1438年)授义乌县丞。两人一同主政义乌,一正一副。在此期间的一年秋天,他们携一众文人雅客步出县署,借修史之名步入云黄山,访古径、觅仙踪。

来到了云黄山,各位分列座次,亭外有管弦丝竹,席间是烹茶煮酒。知县刘同端居上席,面带喜色,声腔柔和地说道:“今邀诸位多才之士,因修史至此,乞挥如椽之笔,各为其赋诗文而增色。”知县话毕,大家纷纷赞同,文思泉涌,锦心绣口,吟诗作赋。

县丞刘杰率先力行,不多时即兴挥笔赋诗一首《宿云黄山》:“偶因修史访仙踪,夜宿云黄第一峰。蝶影未回千里梦,鲸音先动五更钟。光明列炬罗星斗,秀拔双梼护柏松。俄顷出山回首望,露华凉浸玉芙蓉。”

看县丞已赋诗一首,知县刘同早已按捺不住,随之吟诵《次前韵》一诗:“云黄胜日采遗踪,回首双林近碧峰。联辔喜闻秋后雁,连床惊听夜分钟。香浮宝地当轩桂,影落瑶阶夹道松。共说浮屠灵有感,法光遍照翠英蓉。”

赏心到处是佳境,好事逢时赋诗书。纪游咏怀诗通常包含了对自然、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所以诗作能够表现作者的独特个性、价值观、情感取向等。看知县和县丞各自带了头,其他文人骚客一律附庸风雅,大家饮酒烹茶,吟诗作赋,不好热闹。时近晚昏,一行人便在云黄山住宿。

古代文人作诗,并不只为体现个人修养,还是仕宦交谊的手段。可以设想,当他们置身于云黄山顶,眼看着如此美妙的山川,古人有关歌颂云黄胜景的诗句即会浮上他们的心头。此刻,他们自不甘人后,便想在这批诗歌后面再添上一两首属于自己的诗,以分伯仲。

明邑人陈思任,字毅之,号宏宇,工诗书,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入国子监,历任霸州同知、两淮都转盐运使通州分司运判。后因母病告归,筑园于绣湖之旁,名所居曰“忻忻”。他常咏歌吟诗,借景抒情,留下不少佳作。在游览了云黄山后,他写有《云黄山》一诗:“仙宫藏寂地,晓梵出疏林。一片烟霞古,诸天花雨深。三山同佛日,双树听龙吟。安得辞缨冕,谈禅坐碧岑。”

龚士骧,字季良,号麟候,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知溧水县。龚士骧工诗文,著有《石艺园稿》,写有《雨后同陈大孚登云黄山》一诗:“探奇乘兴复如何,浅涧深松牧者多。树杪人从云里度,山家春是雨中过。烟明兰若雄幢盖,水渍花原冷薜萝。登眺不防归路远,陌头试看踏青歌。”

熊人霖,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任义乌知县。在义乌知县任上,他致力于地方治理和文化建设,留下了较为显著的政绩和文化贡献。熊人霖在游览了云黄山后,或是被眼前的山川美景所震撼,或是见前任知县已为云黄山题诗作出了榜样,便随口吟出七律《稠岭祥云》:“空山台殿自梁时,云物辉煌入座奇。谷口一痕江鸟入,钵中五色涧龙知。半轮法转开千藏,双树衣传第一枝。国泰民安天地久,祥光长护盛明时。”

不过,此稠岭并非“稠岩”,云黄山在古时又称稠岭。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宝林禅寺,稠岭,即云黄山下。”其中,“稠岭祥云”景点在明代还被列入“华川十景”之一。吴之器为吴存中之子、吴百朋曾孙,著有《婺书》《明月斋稿》等,曾与斯一绪、龚士骧、陈达德、章有成等结成八咏楼社。他不仅写过《登云黄山小憩七佛坪》等诗,在他所作的《稠岭祥云诗序》中有云:“县南三十里曰双林乡,故梁傅大士道场也。遗事具他记载中。相传大士每登座,即有异云如盖,经夕不散,故山名曰云黄。”可见,此稠岭指的是云黄山。

云黄山上的七佛庵和山下的双林寺,历来都是善男信女的膜拜追随之地。自傅大士归空,以迄唐季五代,凡四百年间,七佛庵之兴替,书阙有间,不得而详。而七佛庵也是命运多舛,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历经沧桑。寺名也经多次更改。

“空山台殿自梁时”,此句诗的意思是说:云黄山一带自南梁傅大士就开始修建寺院了。因此,从熊人霖所写的《稠岭祥云》一诗便可推知它的建寺历史。据《崇祯义乌县志》记载:“云黄庵,去县南二十五里云黄山顶,旧名七佛庵,国初更今名。有七佛阁、梁傅大士行道塔。”由此可见,云黄禅寺在明初前叫七佛庵,自明初始更名为云黄庵。

王祎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师从柳贯、黄溍,与宋濂并称“浙东二儒”‌。在他所写的《云黄庵铭》中记有修此庵的事迹。

其实,不仅云黄庵命运多舛,云黄山上的善慧傅大士塔也是历经了坎坷。据《康熙义乌县志》记载:“永乐间,僧如松、里人丁彦明重修塔宇。国朝康熙戊午(指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八月二十七日,夜怪风,中塔仆。”在明永乐年间,云黄山的塔宇得到了重修,在历经200多年后,清康熙年间的这阵妖风,又将“三塔”全部吹倒。

对此,清末民初张璜所著的《重建云黄古寺碑记》也有记载:“立石于寺,碑至今犹存。云黄寺北侧山顶,有善慧傅大士塔,为其灵骨安妥之所。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佐(即钱佐,吴越第三位国君)遣僧慧龟来双林,开善慧大士塔,得灵骨十六片,迎归至钱塘安光册寺供养,建龙华寺,以其骨塑大士金身。大士塔虽经发启,但仍存藏有大士舍利之石函。清康熙十七年八月,塔被怪风摧倒,仅存二级半。”

古迹长留天地间,历代不乏吟咏者。寄襟怀于胜迹、托幽兴在山林,那些沧海遗珠的人间佳句,令人惊艳。在《嘉庆义乌县志》中载有一首由清代王胥缵所作的《云黄杂咏》一诗,写得文采飞扬:“萧萧竹里起柴扉,尽日扶筇对翠微。山鸟群惊游客散,岭云闲候老僧归。一湾涧水拖烟注,数片幽花隔树飞。峰北峰南岚气满,不知冷霭湿人衣。”王胥缵为清乾隆年间的禀生(明清时,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义乌人。

清道光年间,僧悟然(云统)先初在天台山结茅坐禅,后闻双林乃天台祖庭,因慕十刹声名,从天台山行脚来到云黄山。时双林管理失聪,衰败气象盈门,云黄寺却依据云黄山香火长盛,佛烛长明。自云统落脚云黄山后,在咸丰五年(1855年)广募善缘,鸠工庀材,对云黄庵进行重建,前后两大殿被整修一新。在开挖庵后的山水流溢处时,竟然在石壁之后挖出了众多古砖,足够前后二大殿的砌墙之需。

经考证,这批古砖是宋元祐六年果昌宝觉禅师造塔之遗物。可见,在宋元祐六年间,对善慧傅大士塔已经进行了重建。从宋元祐到清咸丰的700余年间,冥冥之中似有因果,宝觉禅师预藏其砖,实待云统一用,也是佛界的一桩奇事。此次云黄庵得到重建,得益于云统法师的缘法广阔,几年之间,在义乌各处复兴古庙庵,影响广泛。

善慧傅大士塔曾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其原址上重建。在1932年,塔又被大风吹倒。1934年,倒塌的善慧傅大士塔由朱献文出资倡建,并撰写了祭文。现在塔身内壁上,即嵌刻有朱献文的题记及《佛说偈言》石碑。

在改革开放前,云黄庵一直处于萧落状态。改革开放后,由信众集资200多万元,修缮了原遗存处的庙宇建筑。1994年,又对善慧傅大士塔进行了修缮。1997年,由赵朴初题额“云黄古寺”,自此云黄庵更名为“云黄禅寺”。寺院内新建了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门上方“庄严第一”和“大雄宝殿”匾额分别由刘炳森和启功题写。此外,还在翠竹林前新建了天王殿,增刻了大型青石条壁《心王铭》,让游客栈道掩映在葱茏的竹荫下。

山,自古便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以其雄伟的身姿、坚韧的脊梁撑起了苍穹,又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风过廊阁,听檐铃叮当,仿佛在吟唱着自然的诗篇,演奏着饱经沧桑的乐曲。透过迷蒙的历史尘烟,云黄禅寺这一路走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可以看到时光斑驳的痕迹。在寺中的观音阁前,长有一棵800余年树龄的罗汉松,这是云黄禅寺兴衰的见证。“寺兴树茂,寺衰树枯”,如今,这棵罗汉松又枯木逢春、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心安处是吾乡。云黄山,一座有着美妙秀丽景色和丰富人文景观的山,一座充满故事和传说的山,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山。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欣赏许多优美的诗词。也正因为有这一首首极好的诗词,让云黄山承载着极富诗意的浪漫,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登山探寻,由此也应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至理名言。

“闲坐云黄山,俯瞰双江湖。双林听梵音,古镇阅千年。”随着如今对双林配套景观提升工程的稳步推进,云黄山风景区综合旅游开发建设在全力提速,开启了义乌休闲度假的新时代。根据眼下正在打造的云黄山健康步道工程规划,该项目以“云黄生境,森绿长卷”为主题,结合云黄山及南江资源,规划建设东至佛画线、西至佛堂大道、北至画里南江、南至双林水库等11余公里森林步道,努力打造自然、生态、有趣、美丽的绿道画卷,让条条步道都能直通云黄山。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

2024-11-13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04373.html 1 3 云黄绝顶冠峰峦 /enpproperty-->